《角的分类》说课稿
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和安排,以及教材教法,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本节课的说课程序共分五个环节。
一、悟透教材,把握重点
《角的分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借助两把折扇的实物素材认识平角和周角,通过观察、动手实践、探究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在教材的编排方法上,它充分采用了不完全归纳法,步步设疑,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在做中悟理,在看中归纳,在用中深化揭示新知。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教材以直观操作作为思维的起点,综合运用了基本的逻辑方法和数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迁移类推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方面均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生的认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从实际出发,通过互动学角、周角、锐角、钝角这几种常见的角,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理解角与角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一定标准将角分类。
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自学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是:认识几种常见的角,并引导学生按一种合理的标准对角进行分类。
难点是:认识周角,理解角与角之间的关系。
二、精选教法,重在合作
教育学家马力斯曾说过:“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是帮助学生学。”可见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学生接受知识,煅炼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选择一些有趣味性,科学性和探索性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具体采用以下方法:
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上,突出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的有机结合,强化激励措施,充分发挥教具,学具的作用,精心指导操作,比较、观察、揭示新知识的内在本质。(即自主探究法)
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一方面通过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即情境教学法);另一方面,尽可能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丰富抽象概念的外在形式,为学生归纳概念积累更多的思维细胞(即模象演示法)。
在练习的设计上,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围绕目的,突出重点,集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并及时反馈教学(即练习法、反馈法)。
三、暗授学法,体现主体
梁启超曾说过:“教师不是拿已得到的结果教人,最要紧的是拿怎样得到结果的方法教人。”可见教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本课力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探究,动手操作,充分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通过观察分析,感知比较,合作交流,总结归纳,使学生理解各种角的意义及科学分类的方法,同时渗透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
四、巧设程序,环环相扣
教法及学法的确定是我们每个教师在备课时心中的一种设想,它的具体实施还要在教学程序中得以充分的体现,为此,本节课教学主程序共分以下几步:
1、情景——问题
角的分类是本单元第三课时,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
角的分类.说课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