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错不简单的处理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错误伴随着学生的成长。每天我们都得面对学生五花八门富有“创意”的错误, 如何处理才能使错误变“废”为“宝”, 让错误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资源, 让学生在纠错中学会对数学问题深入思考,让错误成为学生发展的“财富”?在公开课上我们看到老师睿智的处理。一、将错就错,举一反三你是想考考老师,对吗? 三年级, 在引导学生得出两种计时法转换的方法后, 老师设计游戏的形式加以巩固。出示第一题:“上午 7 时是几时? ”有学生马上举手:“19 时。”老师愣了一下,马上接着说:“哦,我明白了。你是想考考老师,对吗?好, 我先回答你的第一题。 19 时就是晚上 7时, 我说得对吗? ”全体学生齐答到:“对”老师又接着问:“为什么对?你们是怎么想的? ”有学生回答:“ 19时表示时针走第二圈了, 所以要加上‘晚上’, 还要减去第一圈走的 12 个小时, 就是晚上 7时。”老师表扬:“说得好极了。那么请各位小老师判断一下,上午 7 时是 19 时吗? ”刚才第一个举手发言的同学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笑到:“错了,应该是 7 时。因为上午 7 时表示时针走第一圈,如果用 24 时计时法表示, 数不变, 只要把‘上午’去掉就可以了。”师:“我明白了。下面老师和同学们来一次比赛, 我们互相出题, 比比谁回答得又对又快,好吗? ”生兴奋地说:“好!”课堂上, 面对学生发言出错, 我们习惯的做法是纠正偏差, 让学生获得清晰准确的认识, 这当然无可厚非。但向这样“你是想考考老师是吗”, 以学生错误的回答为题, 让学生自己来判断对错, 在判断的过程中发现原先的错误, 将错就错, 举一反三, 既保护了发言的学生, 又使学生通过对比加深了理解,拓宽思路。实现了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双赢。二、捕捉错误,引导辨析“到底是两条,还是四条?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的认识课上出现了这样一个场面: 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长方形的对称轴是 2 条,这时,有一个学生却站起来说:“老师,不对, 应该是 4条。”……一石激起千层浪, 霎时, 教室里响起了一片争论声, 究竟是 2 条还是 4 条呢?老师微笑着对同学们说:“到底是 2 条还是 4条, 请大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研究一下吧。”过了两分多钟, 有学生叫了起来: “老师,是2条!”。“是2条!”“你怎么知道的? ”“老师, 我们小组是将图形剪下来, 对折发现的。”说完, 他当场演示了一番。“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我又问。“老师,我是这样想的:既然他是一个轴对称图形,那对称轴的两侧图形应该能完全重合。”学生的确很聪明,他们的所作所为不但显示出了他们的创造潜能, 还显示出了他们非凡的动手操作能力, 使孩子们真真切切感觉到了“做”数学的乐趣。理越辨越明, 思路越辨越清晰。一个普普通通的错误, 只要巧妙的加以利用,挖掘错误的“闪光点”,就能成为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资源。当学生出现错误时, 我们不妨延缓评价, 把皮球踢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争辩、动手操作中学会质疑, 学会思考, 学会理清自己的思路。在争辩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争辩中获得正确的知识建构。三、诱导“犯错”,引发深思“书上的结论有错误?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 老师让学生分组做实验: 在空圆锥里装沙子, 然后倒入空圆柱中, 看看几次可以装满。各小组分头操作,
简单的错不简单的处理.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