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的护理
概念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指在原发病基础上,促凝因素导致机体微血管内广泛地生成微血栓,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并伴以继发性纤溶为特征的获得性血栓-出血综合征。DIC本身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很多疾病发病的一个中间环节和病理过程。
DIC的诊断必须符合四个条件:
1. 有引起DIC的原发疾病;
2. DIC的临床表现;
3. 实验室诊断依据;
4. 抗凝治疗有效。
DIC的病因分类
类 型
主 要 疾 病
感染性疾病
革兰氏阴性或阳性菌感染、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心肌炎等
肿瘤性疾病
转移性癌、肉瘤、恶性淋巴瘤等
血液性疾病
急慢性白血病、溶血性疾病、异常蛋白血症等
妇产科疾病
感染流产、死胎滞留、妊娠毒血症、羊水栓塞、胎盘早剥等
创伤及手术
严重软组织损伤、挤压伤综合征、大面积烧伤、大手术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DIC通常分为三期,即高凝期、消耗性低凝期和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DIC的分期及各期特点
基本特点
表现
高凝期
凝血系统被激活,血中凝血酶量增多,导致微血栓形成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消耗性低凝期
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因消耗而减少,继发纤维蛋白原减少,纤溶过程逐渐加强
出血
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纤溶系统异常活跃,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形成且具有很强的抗凝作用
出血十分明显
临床表现
DIC 主要临床症状可归纳为出血、多器官功能障碍、微循环障碍(休克)和贫血。急性 DIC 时以前三种症状较为多见。
1、出血
DIC患者约有70%-80%以程度不同的出血为初发症状,如紫癜、血泡、皮下血肿、采血部位出血、手术创面出血、外伤性出血和内脏出血等。出血的机制与下述四方面因素有关。
(1) 凝血物质大量消耗
(2) 继发性纤溶系统激活
(3)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形成
(4) 血管损伤
2、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
由于DIC发生的原因和受累脏器及各脏器中形成微血栓的严重程度不同,故不同器官系统发生代谢与功能障碍或缺血性坏死的程度也可不同,受累严重者可导致脏器功能不全甚至衰竭。临床上常同时或相继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脏器功能障碍的不同症状,如呼吸困难、少尿、无尿、恶心、呕吐、腹部或背部疼痛、发热 低血压、意识障碍(严重者发生昏迷)及各种精神神经症状.。DIC时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MSOF)的机制,与微血栓形成和微循环灌流障碍、缺血再灌注损伤、白细胞激活和炎症介质的损伤作用,以及器官功能障碍作为后果对其它脏器产生的影响等有关。MSOF常是DIC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
3、休克
广泛的微血栓形成使回心血量明显减少,加上广泛出血造成的血容量减少等因素,使心输出量减少,加重微循环障碍而引起休克。DIC形成过程中产生多种血管活性物质(激肽、补体C3a和C5a),造成微血管平滑肌舒张,通透性增高,回心血量减少。 DIC 引起的休克常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突然出现或与病情不符;②伴有严重广泛的出血及四肢末梢的紫绀;③有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出现;④对休克的综合治疗缺乏反应,病死率高
4、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由于出血和红细胞破坏,DIC病人可伴有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这种贫血除具备溶血性贫血的一般特征外,在外周血涂片中还可见到一些形态特异的红细胞碎片,称为裂体细胞。这是因为循环中的红细胞流过由纤维蛋白丝构成的网孔时,常会粘着或挂在在纤维蛋白丝上,加上血流的不断冲击,引起红细胞破裂。
DIC的护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