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人的护理
隔离方式的发展
美国:50年代中期逐步关闭了传染病医院(科研及
防治技术发展与完善,传播途径明确)
综合医院设立单独的空调系统,负压通风
宣教 患者自觉地进行自我隔离管理和护理
80年代:隔离方式主要是A、B、C三大系统。
1989年:普遍预防措施。
90年代中期:标准预防。
我国:以A系统隔离为主,辅以B系统及C系统。
A系统(类目):严密隔离、胃肠道隔离、呼吸道隔离、
结核病隔离、血液体液隔离、接触隔离和引流物及分
泌物隔离,并赋予新的内涵。
B系统(疾病):针对每个疾病而制定的屏障护理方法,
要求护士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充分了解疾病的传染因
子和途径,制定合理的措施。
C系统(体内物质):是将重点放在所有病人体内物质和
非完整性的皮肤、粘膜、组织对照顾者的影响上。
美国从1987年逐步采用体内物质隔离方法。
一、隔离方式的概念及内容
普遍预防措施:在可能需要作复苏而进行某项操作或使
用通气设备时操作者使用口罩和眼镜以防止粘膜的
暴露。
标准预防: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
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
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
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①即要防止血源性疾病
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②强调双
向防护;③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并将
新出现的耐药性病原菌(如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
萄球菌,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归于接触隔离。
《医务人员爱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
卫生部[2004]108号,2004年4月6日印发
传染病护理本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