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规划目录
一、背景研究
三、目标•战略·定位
二、综合分析
五、各区县旅游发展指导规划
四、空间格局
六、旅游产品规划
七、旅游产业要素规划
八、旅游营销规划
九、旅游保障体系建设
2
一、背景研究
3
环渤海战略
环渤海区域处于东南沿海经济带与西部、北部衔接的过渡枢纽带,直接辐射华北、东北、西北三大经济后发地区,是国家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区域,在这样的背景下,旅游业大有可为。
四
大
战
略
背
景
滨海战略
滨海新区的国家战略地位促成天津城市地位的历史性抬升,天津的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承担着协调京津、整合环渤海、辐射华北、东北、西北地区的重要区域责任。
京津冀一体化
京津、津石、津唐、津保城际铁路网络将促成京津冀城市群一体化,天津以其巨大的经济能量在京津冀城市群中扮演综合经济服务的角色,旅游功能将得到进一步发挥。
奥运后中国
旅游热潮
奥运后举办地旅游热一般持续3~4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当今世界旅游趋势和奥运会的中国文化盛宴,有望使这一效应延长至少2年,未来中国旅游将迎来较长的繁荣时期。
(一)规划背景分析
4
1、旅游经济总量保持高速增长
旅游收入占GDP的比较重稳定在14%以上,旅游产业地位稳步提高,2007年与2001年对比,%;
2、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2007年全市拥有星级宾馆、饭店115家;国际、国内旅行社284家,其中国际旅行社34家,国内旅行社250家。全市A级景区35个,其中5A景区2个,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4个;
3、旅游产业格局逐步优化
全市初步实现了“一带五区”的旅游发展格局;
4、旅游市场表现更加活跃
通过着力打造“渤海明珠、近代缩影”的旅游形象,强化天津旅游的十二板块,推进市场营销;
5、旅游综合实力不断攀升
在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国际旅游排序中,天津市入境旅游接待人数排名从2000年的第19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11位。
(二)天津市旅游现状分析——成就
5
1、旅游发展缺少目标指向,定位模糊
2、品牌形象不鲜明,缺乏感召力
天津的特点是客源依托型,其发展必然是在客源需求的基础上提出发展目标,在准确的目标定位指引下进行深层次的发展。目前最大的症结就是缺少具体的、符合实际的目标定位。“国际旅游名城”提了十几年,但不够具象,缺少细化,缺少操作指引。
——天津印象:平民化;
——知名度与城市文化内涵、成就极不相称;
——北京的遮蔽造成灯下黑效应;
——以往提出的形象过于泛化,缺乏特色,没有感召力,诸如百年名城、魅力天津等。
3、产业发展模式不明确,系统有待升级
4、旅游综合环境距国际标准存在大差距
旅游产业发展还主要依靠团队线路游客、景区景点的门票收入,旅游在经济上的综合带动效应不强,与现代都市旅游目的地的性质不符。旅游购物、商务会展、休闲游乐等高附加值的产品初现倪端,但缺少进一步的宏观指导,发展缓慢。
主要表现在城市环境质量、旅游医疗、旅游保险、旅游金融服务、旅游咨询服务、旅行社地接服务等诸多方面。
(二)天津市旅游现状分析——问题
6
二、综合分析
7
(一)区位分析
1、地理区位:环渤海区域中心、东北亚区域中心
2、交通区位:入京廊道、高铁汇集地、北方第一大港
8
作为北方经济中心,庞大的商贸客流为旅游发展提供了坚实市场基础
滨海新区的国家战略,确立其中国东部沿海发展第三极的地位
环渤海地区的经济特殊性:承东启西、贯通南北
3、经济区位:北方经济中心、中国经济第三极
4、旅游区位:立足京津,服务环渤海的综合旅游集散中心
服务于北京、滨海新区两大吸引核的综合旅游目的地
易于联合环渤海其他旅游板块,构建环渤海大旅游圈
(一)区位分析
9
根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全国旅游资源分为8个主类、31个亚类、155个基本类型。调查结果显示,天津的旅游资源分属8个主类、30个亚类、125个基本类型,主类拥有率为100%,亚类拥有率为97%,基本类型拥有率为81%,在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属于旅游资源类型较全的富集地。
1、旅游资源分类评价
(二)旅游资源分析
主 类
全国基本类型数
天津市
基本类型数
类型拥有率
地文景观
37
25
68%
水域风光
15
10
67%
生物景观
11
11
100%
天象气象与天象气候
8
4
50%
遗址
12
11
92%
建筑与艺术小品
49
44
90%
旅游商品
7
7
100%
人文活
建筑天津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最终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