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国储蓄率之谜”的再探讨-论文.pdf.pdf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国储蓄率之谜”的再探讨江春冯丝卉(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本文针对“中国储蓄率之谜”问题进行研究,探究中国储蓄率如此之高的原因。文中构建了一个生命周期模型,并利用面板VAR模型得出了影响中国家户储蓄率如此之高的原因。文中构建了一个生命周期模型,并利用面板VAR模型得出了影响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因素。研究认为,储蓄率具有一个滞后效应,即本期储蓄率很大程度上受上一期储蓄率影响。家庭中子女数与储蓄率具有正相关关系,而教育成本的增加则会对储蓄率产生一个负向影响。此外,工资增长率的增加会使储蓄率上升,而人均资本率的增加会使储蓄率下降。关键词:中国储蓄率之谜;生命周期假说;面板VAR模型;脉冲响应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14) 引言早在2000年,克雷(Kraay)就发现,中国的储蓄率远远高于其他国家(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只有较少几个国家的储蓄率与中国接近)。也许有人会将中国的高储蓄率归于中国近年来的经济高增长,但莫迪里亚尼和曹(Modigliani和Cao, 2004)发现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储蓄率远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70年代高增长时期的储蓄率。由此,莫迪里亚尼和曹(2004)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中国储蓄率之谜。自此之后,中国的高储蓄率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莫迪里亚尼和曹(2004)对中国1953--2000年的储蓄率进行研究,%,1978年后显著提升,%,然后缓慢下降,但到2000年时仍维持了 %的高水平,他们称这一现象为“中国储蓄率之谜”。通过对时间序列数据的OLS估计,他们发现长期收入增长率、人口抚养率的倒数、收入对长期收入增长率的偏差、通胀率均对家庭储蓄率有正的收稿日期: 且显著的影响。堀冈和万(Horioka和Wan,2006) 使用1995--200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发现家庭储蓄率受到滞后储蓄率、收入增长率、实际利率和通胀率的显著影响。他们预测,在未来一段时期,中。美国尼尔森公司(2010)针对中国储蓄率进行的项研究表明,不应将中国的高储蓄率归因于中国人过于节俭;相反,他们认为,中国人在各个阶段生活成本比较高,人们出于预防性储蓄动机,维持了过高的储蓄率。另外,他们认为信贷环境对中国高储蓄率也有巨大影响。夏蒙和普拉萨德(Chamon 和Prasad,2010)使用1990--2005年的微观调查数据对中展开实证研究,发现收入增长率对储蓄率具有正的且显著的影响,但人口结构变量、滞后消费增长率对储蓄率的影响不显著。纳巴(Nabar,2011)着重研究了实际利率对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影响。通过数据分析,他认为中国家庭的储蓄决策建立在“目标储蓄积累”的基础之上;当真实利率下降(上升)时,一个家庭的现有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制度、收入分配与金融发展:理论探索与实证分析”(70973090)的部分研究成果。作者简介:江春,男,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货币经济学;冯丝卉, 女,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系硕士研究生,研

“中国储蓄率之谜”的再探讨-论文.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yinjiong623147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