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安全预评价一一事前预防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家把建设项目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 (简称 预评价)工作引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领域,力图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逐步向 “事前预防型”转换,从规划、设计上实现建设项目的本质安全, 不留安全生产 隐患。实践证明,预评价制度的引入,完善了我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对预 防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目前,预评价单位资格认可与管理已
实现制度化,预评价内容框架基本得到确立,标志着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体系基 本形成。
尽管预评价工作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 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正 处于经济体制转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 法制尚不健全,技术经济相对落后,人 员素质参差不齐,加上预评价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等原因, 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某种程度上制约了预评价工作的健康发展。
预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对预评价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
按照国家的规定,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是根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 为基础,分析和预测该项目存在的职业危险、危害因素的种类和危险、危害程度, 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技术和管理对策,为项目初步设计中的安全设计提供依据。 可见,预评价工作必须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开展, 初步设计会审前完成。但在 实际工作中,不少建设单位对预评价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 部分建设项目 的预评价工作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不能适时开展, 初步设计会审前不能按时完 成,甚至有些建设项目的预评价工作拖延到项目施工阶段甚至更晚才开展。 预评
价工作的延迟开展,使它不能在建设项目劳动安全卫生设计中起到应有的指导作 用,不能使建设项目从设计上实现本质化安全。
缺少体现行业特点的技术规范支持,报告书内容可比性较差
要想规范预评价报告的内容,统一编制深度,必须有技术指导性文件的支持。
目前,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颁发了《安全预评价导则》 (简称《导则》),但 该《导则》只是反映了各行各业建设项目劳动安全预评价工作的共性一面, 而对 各自工艺过程的特殊性未能充分反映,使得该《导则》对评价工作的指导、规范 化作用相对有限。 于缺少权威、详实的预评价技术规范支持,具体工作中评价 者往往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去界定评价范围、划分评价单元、选择评价重点 等,因而评价者的专业背景、个人素质对评价报告内容深度有很大影响,容易出 现评价范围界定不具体,内容主次不分,繁简不当,重点不突出等问题,甚至有 些预评价报告不能准确识别系统中存在的重大危险源,或者将一些不届于预评价 范畴的问题也纳入其中。正因为如此,即使针对同类建设项目开展的预评价报告, 也因评价者的不同而内容深度相差很大,报告书可比性差。
资格管理中存在缺陷
预评价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求从事预评价的人员必须对所评价项目 的工艺过程、系统特征、主要物料种类及其物理、化学特性等要有比较深入的认 识,这样才能准确把握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的种类和危害程度。因此, 国家规定从事预评价工作的机构,必须具备与资格证书和所从事的行业相适应的 技术装备和专业人员。但当前预评价资格认可与管理中存在一
安全预评价——事前预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