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义
针刺伤
是指一种由医疗利器如注射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
据估计医务人员大约有:
2-40%暴露于HBV
3-10%暴露于HCV
-%暴露于HIV
污染的针头或锐器伤致感染性疾病
传播的几率:
-%
HCV - %
护生在学校就缺少职业防护知识的学习,
在临床实习中缺乏职业安全的教育与指导,
又由于实践经验少、以及技术上的生疏,使其锐器伤发生的危险性大大增加。
加强安全防护教育已经被公认为是减少职业性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
针刺伤的原因和预防
2
针刺伤的处理流程
3
针刺伤的危害
1
一、针刺伤的危害
现已证实20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
乙型肝炎病毒(HBV )
丙型肝炎病毒(HCV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
心理影响
产生焦虑、紧张、悲观、恐惧心理等。
少部分怀有侥幸心理。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乙肝病毒的抵抗力很强,在零下20度时可存活20年,在37度时可存活7天,在55度时仍然能存活6小时 。但是,加热到100度10分钟可使其失去传染活性 。
传播途径:经血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 医源性传播,生活中的密切接触。患者血液、唾液、胆汁、乳汁、尿、精液内均含有病毒,但所含的乙肝病毒含量是很低的。
乙肝两对半是最常用的乙肝病毒感染检测血清标志物。
乙型肝炎病毒免疫学标记一共3对,即表面抗原(HBsAg )和表面抗体(抗HBs或HBsAb )、e 抗原(HBeAg )和 e 抗体(抗HBe 或HBeAb )、核心抗原(HBcAg )和核心抗体(抗HBc或HBcAb )。
乙肝两对半又称乙肝五项,其检查意义在于:检查是否感染乙肝及感染的具体情况,区分大三阳、小三阳。
1982年,这种新的疾病被命名为: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艾滋病AIDS:是一种由艾滋病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简称HIV)侵入人体后破坏人体免疫功能,使人体发生多种不可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后导致被感染者死亡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是指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但是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没有被确诊为艾滋病的人。
艾滋病病人:
指的是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并且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临床症状,被确诊为艾滋病的人。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性传播(异性性行为、同性性行为)
母婴传播(通过胎盘、分娩、哺乳等)
血液传播(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输入含艾滋病病毒的血液及制品等)
护理中针刺伤的预防和处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