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医学家吴孟超优秀事迹材料
“啪”,护士递来的手术刀,和她的手掌轻轻相击。
6号手术室。又一次,老人伸向血肉深处,静静探索。
剥离、阻断、切除,她双手取出肿瘤,缓缓托起。这一刻,这个重达5斤的肝癌肿瘤,不过是一枚枯萎的毒果,而曾经被它肆意吞噬的肌体,已然跨过重生之门。
这是一双白皙、修长的手,不颤不曲,灵巧有力。唯有右手食指指尖微微向内侧弯,那是常年握止血钳的结果。
这双手曾在马来西亚割过橡胶,曾在抗战烽火中为建筑大师梁思成描过图,曾被人称为天生的艺术之手。但,它们最终选择在一个和生命最近的地方劳作。
这双手在肝脏的方寸之地破译生命密码,把1万多名病人拉出了人生的绝境。很多患者千里迢迢赶来,好像握一握它们,就看到了生之亮光。
这双手属于吴孟超,一个从医68年的医生,一个有着55年军龄和党龄的军人、共产党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取得者,中央军委授予的“模范医学教授”……吴孟超有众多头衔,但病人全部叫她“老神仙”,学生们称她“老爷子”。
吴孟超今年89岁,身高162厘米,背有些微驼。她至今仍保持着年平均200台的手术量——这或许是世界上做手术时间最长的纪录了。
她忘记了时间,时间也忘记了她。
她和时间一起,诠释着那守护生命高地的两个大字:医魂。
柳叶刀尖
“假如有一天我要倒下,就倒在手术室里,那将是我最大的幸福。”
快,准,狠。
——在吴孟超的手上,诞生了享誉中外的“吴氏刀法”。
没有申请专利,但得了真传的弟子外出做手术时经常让同行惊叹:“你是吴孟超的学生吧?”
2011年1月17日早晨,62岁的费新根躺在了吴孟超的手术台上。
3个月前,在某家医院里,这位严重的肝硬化和肝癌患者白白地“挨”了一刀——肚子打开,才发觉肿瘤长在最复杂、最危险的中肝叶,而且包在主血管上,医生不敢切。要家眷签字做肝移植——40万元,这个一般家庭哪里拿得出来?只好又给缝上了。
面对辗转找来的病人,吴孟超3次B超查看,召集教授会诊,最终决定:根本不需要肝移植,肿瘤能切除,而且由我来亲自切。
一切全部在意料之中。吴孟超时而定睛挥钳,时而探向看不到的地方,摸准了,又是一刀,嘴里还不住嘟囔:“没好好检验就把人家肚子切开……怎么会有这么不负责的医生啊……”
仅仅两个小时,肿瘤成功摘除。患者几周后康复出院时结账,2万元。
并不是全部的手术全部波澜不惊。
1986年的一次手术中,病人巨大的血管瘤忽然破裂,出血不止。助手们想用丝线结扎,但就算用最粗的线,也扎不住瘤子如冻豆腐通常薄脆的壁。
这是以前从未碰到过的险情,病人命悬一线。吴孟超一把取过盐水纱锭,剪下一缕宽布条,扎住了破裂的血管。
在助手严以群的记忆里,这么止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唯大师才有这般果敢!
手术台上的一幕幕,吴孟超的学生们津津道来。
他人先处理枝蔓,她一上来直奔专题;他人边做边想,她几无停顿;他人两个小时完成的手术,她能缩短为一个钟头。
“手术时间越短,病人的身体恢复越快!”有一年去法国观摩手术,法国医生不紧不慢,吴孟超倒是急出了一身的汗。
她的雷厉风行,像机器设定般熟练精确,又如高山流水作画作诗般一挥而就。
即使是最富想象力的作家,也难以描绘出肝脏结构的复杂程度。
进出肝脏的4支管道,是肝部血管的主干。主干分出更多密密麻麻的小血管,如同一棵大树,枝叶繁茂而难以尽数。
作为内脏中最大的器官,肝脏强大而又脆弱。主干和关键连接是不能碰的,哪一处捅坏了,病人全部可能活不了;肝静脉壁更是比纸还薄,钳子一触就破。
肝外科医生们的手术刀,就是在这纵横交错、险象环生的血管间游走,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斩关夺隘!
“开刀就像编篮子,有的人没编多个就很圆,有的人编了一辈子全部是扁的。”吴孟超开玩笑说,外科医生是有天赋的。
“其实大家全部知道,吴老手术厉害,是因为肝脏在她眼里早就是立体、透明的了。”第二军医大学校长刘振全说。
她清楚每条血管的走向,如同将军了解战场上的每一道河流山川。
上个世纪50年代末,肝脏的内部结构还是一个无人知晓的谜。在一间暂时搭建的草棚里,吴孟超和同事们重复试验。
怎么做出真正的肝脏血管模型?
1959年春天,容国团在世乒赛上为中国夺得首个世界冠军的消息,点燃了吴孟超的灵感。她把乒乓球剪碎了泡入丙酮溶液,再把溶化后的胶状物注入肝脏血管。
定型成功!肝脏血管构架像珊瑚一样展现在面前。
这些漂亮的珊瑚,开启了吴孟超向肝胆外科进军的历程,也是中国一代代肝胆外科人的启蒙教材。
半个多
2021年人民医学家吴孟超优秀事迹材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