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月亮的诗句
借月亮表示思念之情的诗句: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诗文解释】 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远在天涯的人和我一样望月,思念对方。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想念亲人。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的月光,披上衣服以为露珠逐步重了。不能把这满手的月光赠给你,还是回去睡觉吧,期望和你在梦里相见。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由望月引发相思,竟通宵不眠,月光是引发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诗人经过写主人公的动作表示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全诗意境雄浑而又幽清,语言形象真切,情和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温婉缠绵,回味无穷。
唐诗《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故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她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她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家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示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示了季节的严寒,还烘托出诗人飘泊她乡的孤寂凄凉之情。诗的后两句,则是经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她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她的家乡也正处于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家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故乡的父老弟兄、亲朋挚友,那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和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十五夜望月》
王建 年代:唐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全唐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详,其友。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明月当空,莫非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不过,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一样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此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她的“秋思”必定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取正面抒情的方法,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个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他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情痴,手法确实高妙。
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感情,意思是:钟山很近,只隔着一条长江和几处青山,可我正一路北上,离家却要越来越远。现在正是早春二月,春风吹拂,春草萌生,过不了多久,就会绿透江南岸边。美好的春光唤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她遥望明月,深情地问道:你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重归故乡?
月夜忆舍弟
杜甫 年代:唐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家乡明。
戍楼上更鼓咚咚响,道路上行人无影踪。边城荒凉秋风凉,只听见孤雁哀鸣。今夜霜露格外白,仍是家乡的亲切,月亮也是家乡的明亮。弟兄离散各一方,家已残破,生死消息何处寻?书信久已不能抵,何况战火还没有停息。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和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但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发思念之情。实乃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轻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她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其余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描写诗人在月夜和“我外之我”的影子及月亮一同畅饮的情景,以奇特的构思、浪漫的想象,深刻地表现出诗人的独斟独酌,及举目无知音的孤独之情。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关山,沧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
2021年描写月亮的诗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