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原则及方法研究与探析.doc 体育锻炼的原则,是身体锻炼基本规律的反映,也是参加者 安排锻炼计划,选择锻炼内容,运用锻炼方法所要遵循的原 则。为了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提高锻炼的效果,在锻炼中 我们应遵循以下几点:
从实际出发原则是指体育锻炼的目的、内容、方法以及适 宜的运动负荷。每个参加锻炼者的主观客观条件各不相同, 如性别、年龄、职业、体育基础、身体状况、生活条件、锻 炼目的等,因此在选择锻炼内容、方法、运动负荷时要因人 而异,量力而行,特别要注意运动负荷适量。
决定运动负荷大小的主要因素是:“量”和“强度”。 “量”是指完成动作的次数、组数、时间、距离等;“强度” 是指完成练习所用力量的大小和机体的紧张程度,包括动 作的速度、练习的密度、练习间歇时间的长短、负重的大小、 投掷的距离、跳跃的高度和长度等。量和强度要处理适当。 强度越大,则量就要相应减少,强度适中,则量可以相应 加大,要做到适量,以练习者承受得了并有一定的疲劳 为度。
掌握适宜的运动量,一般可采用心率百分法,即采用使 心率升高到本人最高心率的70%—85%的强度作为标准进 行锻炼的方法。个人的最高心率直接测量比较困难,一般男 女均可用220减年龄来估算每分钟的最高心率(也有人建 议女子用
210减年龄来估算)。例如某人20岁,其锻炼 过程的运动强度应控制在心率为:
(220-20 ) * ( 70%—85% ) -140—170 (次 / 分)
的范围内,这被称为有氧锻炼的适宜负荷量。或者用接近极 限运动量的心率(一般假定每分钟200次)减去安静时的 心率(这里假定每分钟60次)的70% ,再加上安静心率 基数60次,即运动时的心率为:
(200-60 ) *70%+60-98+60-158 (次 / 分)
这是对身体影响最佳的运动强度。当然这两种计算方法也是 相对的,适宜的运动负荷还要根据锻炼时和锻炼后的感觉来 调整。
1. 1. 2要持之以恒
从生物学角度看,人的体质的增强是一个不断积累逐步提高 的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人体机能水平的提高,各种运动 素质的发展,运动技能的形成与巩固,有赖于较长时期经常 地锻炼。这样,才能使有机体在解剖形态、生理机能、生化 过程等方面产生一系列适应性的变化。这些良好的适应性变 化,不是一朝一夕或短期锻炼所能达到的,而是坚持长期锻 炼的成效积累的结果。人体结构和机能的变化,都是通过肌 肉活动进行反复多次经常的强化来实现的,体育锻炼是对机 体给予刺激的过程,每次刺激都产生作用痕迹。连续不断的 刺激作用,在机体内产生痕迹的积累,这种积累使机体的结 构和机能产生新的适应性,从而使体制不断增强。如果“三 天打鱼,两天晒网”,间断地进行,前一次的作用痕迹已经 消失,下一次作用的积累就小,机体的适应性变化就小,锻 炼效果就不明显。如果长时间停止锻炼,各器官系统的机能 还会慢慢减退,使得体制逐渐下降。
1. 1. 3循循渐进原则
循循渐进是人体适应环境的基本规律。人体对内、外环境变 化的适应,是一个缓慢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遵循这 个规律,才能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否则,非但不能增强体 制,相反,还会引起机体损伤和运动性疾患,损害身体的健 康。因此,进行体育锻炼不能急于求成,应做到:
.在锻炼内容上,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合理选择,体 质不同,锻炼起点也不同。体质较好的人,可选择比较剧烈 的活动方式,如各种竞技运动项目;体质较弱的人,开始锻 炼时,可选择那些比较缓和的运动,如慢跑、徒手操、武术、 乒乓球等。患慢性疾病的人,可选择保健体育的一些内容, 如太极拳、气功、散步等。当体质逐渐变好时,锻炼内容也 可逐步由缓和变为较为剧烈的运动。
.运动量逐步加大。机体对运动量的承受能力有个缓慢 的适应过程,锻炼时,运动量要由小到大,逐步增加,开始 锻炼时小,时间要短,运动量不要大,待机体适应后再逐步 加大。如果运动量长期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机体的反应就会 越来越小。机体机能的提高,是按照刺激一适应
--再刺 激一再适应的规律有节奏地上生的,运动量也应随着这种 节奏来安排。
.每次锻炼过程也要循序渐进。每次锻炼要做准备活动, 锻炼后要做好整理活动,如长跑前先作5-10分钟慢跑, 跑完后也不要马上停下来。
体育锻炼的方法
一 •重复锻炼方法
重复次数的多少不同,对身体的作用不同,重复次数越多, 身体对运动反应的负荷量越大。如果重复次数不断地继续增 加,可能使身体承受的负荷达到极点,乃至破坏有机体的正 常状态,造成伤害。
运用重复锻炼方法,关键是掌握好负荷的有效价值范围(最 有锻炼价值负荷量下的心率)并据此调节重复次数。在重复 锻炼中,对负荷如何控制,怎样去重复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的负荷程
体育锻炼原则及方法研究与探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