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绩效主义毁了索尼.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绩效主义毁了索尼(参考消息/ 世界经济) 2006 年索尼公司迎来了创业 60年。过去它像钻石一样晶莹璀璨, 而今却变得满身污垢、黯淡无光。因笔记本电脑锂电池着火事故, 世界上使用索尼产锂电池的约 960 万台笔记本电脑被召回,估计更换电池的费用将达 510 亿日元。 PS3 游戏机曾被视为索尼的“救星”, 在上市当天就销售一空。但因为关键部分批量生产的速度跟不上, 索尼被迫控制整机的生产数量。 PS3 是尖端产品, 生产成本也很高, 据说卖一台索尼就亏 万日元。索尼的销售部门预计, 2007 年3 月进行年度结算时, 游戏机部门的经营亏损将达 2000 亿日元。多数人察觉到索尼不正常恐怕是在 2003 年春天,当时据索尼公布,一个季度就出现约 1000 亿日元的亏损。市场上甚至出现了“索尼冲击”, 索尼公司股票连续两天跌停。坦率说,作为索尼的旧员工,我当时也感到震惊。但回过头来仔细想想,从发生“索尼冲击”的两年前开始, 公司内的气氛就已经不正常了。身心疲惫的职工急剧增加。回想起来, 索尼是长期内不知不觉慢慢退化的。“激情集团”消失了我是 1964 年以设计人员的身份进入索尼的。因半导体收音机和录音机的普及, 索尼那时实现了奇迹般的发展。当时企业的规模还不是很大, 但是“索尼神话”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进入公司的第二年。奉井深大总经理的指示, 我到东北大学进修, 其间我提出了把天线小型化的理论并因此获得了工学博士学位。其后我带领项目小组, 参与了 CD 技术以及上市后立即占据市场头把交椅的商用电脑的开发工作, 最近几年还参加了机器狗“爱宝”的开发工作。我 46 岁就当上了索尼公司的董事, 后来成为常务董事。因此对索尼近年来发生的事情, 我感到自己也有很大责任。伟大的创业者井深大的影响为什么如今在索尼荡然无存了呢?索尼的辉煌时代与今天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激情集团”不存在了。所谓“激情集团”,是指我参与开发 CD 技术时代时期, 公司中那些不知疲倦、全心投入开发的集体。在创业初期, 这样的“激情集团”接连不断地开发出了具有独创性的产品。我认为,索尼当初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井深的领导。井深最让人佩服的一点是, 他能点燃技术开发人员心中之火, 让他们便成为技术献身的“狂人”。在刚刚进入公司时, 我曾和井深进行激烈争论, 井深对新人并不是采取高压态度, 他尊重我的意见。为了不辜负他对我的信任, 我当年也同样潜心于研发工作。比我进公司更早, 也受到井深影响的那些人,在井深推出第一线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仍以井深的作风影响着全公司。当这些人不在了,索尼也就开始逐渐衰败。从事技术开发的团体进入开发的忘我状态时,就成了“激情集团”。要进入这种状态, 其中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基于自发的动机”的行动。比如“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发机器人”, 就是一种发自自身的冲动。与此相反就是“外部的动机”,比如想赚钱、升职或出名,即想得到来自外部回报的心理状态。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热情, 而是出于“想赚钱或升职”的世俗动机, 那是无法成为“开发狂人”的。“挑战精神”消失了今天的索尼职工好像没有了自发的动机。为什么呢?我认为是因为实行了绩效主义。绩效主义就是:“业务成果和金钱报酬直接挂钩,职工是为了拿到更多报酬而努力工作。”如果外在的动机增强, 那么自发的动机就会受到控制。如果总是

绩效主义毁了索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5-1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