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一 風險評估技術指引補充說明
本附錄補充說明風險評估的基本原則,提出建議性作法,以供事業單位參考。事業單位參考引用時,須依本身需求、安全衛生法規及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系統相關規範等要求,予以適度調整或修正。
風險評估的方法有很多,對某些情況而言,可採用單一評估方法來涵蓋所有的作業,但有些情況則須因不同的工作區域或工作性質等因素而採用不同的評估方法,例如自動化生產製程可能須用危害與可操作性分析、故障樹分析等製程安全評估方法來辨識控制系統失效時可能引起的危害及風險。但對生產設備的維護保養或人為操作的製程等,選用工作安全分析方法可能較適合。事業單位在選擇風險評估方法時,須考量的因素包含:
(一)安全衛生法規要求,如危險性工作場所之製程安全評估,要求先實施初步危害分析(Preliminary Hazard Analysis)以分析發掘工作場所重大潛在危害,再針對重大潛在危害選擇下列任一方法實施安全評估:
檢核表(Checklist)。
如果-結果分析(What-If)。
危害及可操作性分析(Hazard and Operability Studies, HazOp)。
故障樹分析(Fault Tree Analysis, FTA)。
失誤模式與影響分析(Failure Modes and Effects Analysis, FMEA)。
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可具有上列同等功能之安全評估方法。
(二)工作場所的性質,如固定設備或裝置、臨時性場所等;
(三)製程特性,如自動化或半自動化製程、開發性/變動性製程、需求導向作業等;
(四)作業特性,如重覆性作業、偶發性作業等。
(五)技術複雜度。
本補充說明以目前事業單位較常用之風險評估方法-工作安全分析為例,說明風險評估在執行上的作法及須考量的相關事項。本文所述的風險評估方法,並不是唯一或指定的方法,事業單位可參酌所述原則及建議性作法,選擇適合本身特性與需求的風險評估方法。
一、辨識出所有的作業或工程
風險評估的整體過程及目的是要辨識和瞭解事業單位的工作環境及作業活動過程可能出現的危害,並確保這些危害對人員的風險已受到評估及處理,並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為達此目的,事業單位在執行風險評估之前,須先建立風險評估管理計畫或程序,明確規定如何推動風險評估工作,包含相關部門及人員在風險評估工作上之權責與義務。
在風險評估管理計畫或程序中亦須明確規定執行風險評估的時機,例如:
建立安全衛生管理計畫或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系統時。
新的化學物質、機械、設備、或作業活動等導入時。
機械、設備、作業方法或條件等變更時。
風險評估方法的使用在各行業間不盡相同,事業單位須依其規模、特性及安全衛生法規的要求,並考量可用資料的詳細度、可用資源(包含人力、技術、財務等)及時間等因素,選擇適合於本身需求的方法。綜合來說,所選擇的方法須能持續評估及控制事業單位所有的職業安全衛生風險。
事業單位在執行風險評估時須有熟悉該項作業的員工參與,使評估結果可符合實際情況,並強化員工瞭解其相關工作的危害、控制措施、異常或緊急狀況等之處理,確保其能安全的執行工作。
事業單位對於執行或參與風險評估的人員,須藉由教育訓練及案例研討等機制,強化其安衛技術及能力,包含安全衛生法規、風險評估方法等,可確保風險評估結果的品質及一致性,避免發生同樣作業卻有不同評估結果的情形。
風險評估執行初期必須先辨識出工作場所中所有的工作環境及作業活動,作為後續辨識危害的依據。
作業清查的原則包括:
依據部門之各職務辨識出所有須執行的作業。
依據生產、工程或服務等之流程辨識出所有的作業,如圖一之參考例。
須涵蓋例行性作業及非例行性作業,包含正常操作、異常處理及特殊狀況處理等作業。
訂有標準作業程序(SOP)、工作指導書(WI)等之作業均須納入。
須涵蓋組織控制下所有可能出現在公司及所屬工地/工廠的人員所執行的相關作業,包括員工、承攬人、供應商、訪客及其他利害相關者等。
非人為操作的作業、半自動化或自動化等製程亦須包含在內。
同類型或共通性的作業可以召開跨部門會議共同討論、確認及整合,例如:差旅、上下班交通、飲水機清洗等作業。
營造工程須依其分項工程逐步拆解至三階作業,如圖二之參考例。
備料作業
反應作業
捏合作業
乾燥作業
配色作業
球磨作業
篩粉作業
包裝作業
製程一
備料作業
反應作業
切粒作業
卸料及包裝作業
製程二
其他作業
產品入庫作業
塔槽清洗作業
設備拆清作業
槽車卸料作業
設備保養作業
原物料入庫作業
‥‥
作業
該部門之其他作業亦須一併辨識出
依製程之生產流程辨識出其相關作業
风险评估指引补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