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危险性分析
内容
基本概念
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确定性方法
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概率方法
概念、基本假定、步骤、不确定性校正
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简介、主要内容及分析步骤、
基本概念(1)
地震危险性是指某一场地在一定时期内可能遭受到地震作用的大小和频次,包括定量描述未来潜在地震的参数(强度、位置)、震源特征和地震类型,结合地壳介质和结构特征、地表局部条件来估计地震中地表的地震动特征等。它表示的是所研究的地区面临的客观自然环境,即通常所说的地震环境,可用烈度或地震动参数来表示。
影响因素:地震事件的震源破裂方式、地震波传播特征和地球内部(直至表面)介质对地震波响应的特征
基本概念(2)
对未来某个地区中将要遭遇地震动(烈度)的大小、不同地震动(烈度)水平的概率、或超过给定地震动(烈度)水平的概率进行预测估计的工作,叫做地震危险性分析,包括地震目录、地震震中分布图、地震地质构造图、以地震烈度、地震动加速度(速度、位移)反应谱等参数表示地震区划或地震小区划、地震液化势图等。
目的是预测某场地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出现各种强度地震的可能性,即在一定时期内不同强度地震的发生概率或超越概率
分析方法:确定性方法(Deterministic method)和概率法(Probabilistic method)
基本概念(3)
地震区划:把国土划分为地震危险程度不同的若干区域,并针对不同区域制定不同的抗震设防标准。
系统全面地评定一个国家各地区的地震危险性,通常以地震区划图的形式来表示。为了预测小范围内的地震破坏作用而进行的区划称为地震小区划。
地震小区划一般分为设计地震动小区划(峰值加速度、加速度反应谱、峰值速度、场地自振周期等)和地面破坏小区划(地面破裂的危险区,滑坡、塌陷、砂土液化和软土震陷等)两类。
基本概念(3)
地震区划相比,地震小区划具有以下特点:
1、重视局部场地条件的影响,更为详细地考虑局部场地条件的作用;
2、区分不同的地震破坏作用;
3、更为详细地考虑周围的地震地质环境;
4、在结果的表述上,为显示地震破坏作用在小范围内的变动情况,它的编图比例尺远大于地震区划图。
基本概念(4)
潜在震源区是指在给定时段内可能会对所研究场地发生破坏性影响地震的区域。潜在震源区的划分一般根据研究工作区(一般指以研究场址为中心,半径250~300公里的区域)的地震地质构造条件、历史地震资料、近代小地震活动以及其它地球物理场的分布来综合确定,有确定时限的潜在震源区划分还应该考虑地震活动的周期性、阶段性等特征。
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确定性方法
根据历史地震重演和地质构造外推的原则,利用区域历史地震活动特征、地震地质构造背景、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等资料,估计某一区域未来遭遇的地震烈度水平,并以确定的数值来表达。历史地震重演的含义是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地震今后在同一地区还可能发生;地质构造外推的含义是与历史地震发生区具有类似地震地质构造特征的地区也可能发生类似地震。对于重大工程和特殊工程,确定性方法是主要的评价方法之一。
确定性方法的步骤(1)
(1)根据历史地震和地质构造资料,确定潜在震源区
(2)以震级和震中距为参数,从几组地震中选择对研究场地控制地震;
每个震源的潜在地震通常以最大地震的形式来定义,它可以是合理推测的地震、最大可信地震或其它类型的地震。控制地震就在所推测的这些地震之中,由它产生的地面运动或其它参数是所考虑的所有地震震源对场点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该地震被认为是定义地震危险性最重要的地震事件。由于对场点造成最大地面运动的地震事件并不总是很清楚,因此可能存在不止一个控制地震。
确定性方法的步骤(2)
(3)根据选定的震级和震中距,利用地震动经验衰减关系确定所研究场地的最大可能地面运动参数
(4)根据局部场地条件,对上述结果作一定调整。
确定性方法在地震发生强度上采用了确定性的处理方法,而在判定潜在震源问题上,则相当于引用了地震发生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均匀分布的假定。但是,实际上地震无论在发生强度、发生时间和发生位置上都具有强烈的随机性,在时间、空间的分布上则又具有普遍的不均匀性。
地震危险性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