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台湾谍对谍你以为两岸政治谍对谍是从 1949 年以后才开始的?事实是明郑时期,两岸间的政治谍对谍就已然存在。郑成功进入台湾时,清朝随即施行一道对郑家极具杀伤力的“迁界令”。这个坚壁清野的策略实施得非常彻底,目的是让郑成功粮饷物资来源枯竭, 最后迫使其山路五商、海路五商无法经营。少了海外贸易收入支应军费,经济越来越困顿,郑氏只好在台湾努力开拓耕地、发展农业,但农业收入远不如海上贸易,郑家终究无法再与清政府相抗衡了。提出此策略的是原郑成功阵营将领黄梧, 他在清政府对郑成功部属提出优厚的招降条件时,献出郑方重要基地海澄(今福建龙海市)投降。因黄梧熟知郑军内情,向清政府指出:“郑成功之所以能够守金、厦弹丸之地与清政府对峙,是因有沿海人民接济粮饷、油、铁、船。”此一建议果然重重打击了郑家命脉。黄梧投降清朝后, 招降郑方官员 200 多人、士兵几万人, 使郑成功北上的计划受阻,大大助长了清朝的实力。康熙皇帝特别封他为海澄公,位居一等公,是明郑降将中职位最高的,子孙享有世袭 12 代的赏赐。郑成功死后, 清政府的招降策略持续进行, 以至于三年时间内, 四分之一的人陆续从台湾澎湖渡海投降,估计约有文武官员近 4000 人、正规军4 万多人、船只 900 多艘。对来降的将官, 清政府刚开始给些闲缺, 后来渐渐依照带来投降的人数多寡,给予职衔和薪水,例如:带很多官兵来投降的官员,就加职衔, 给原本全薪;所带官兵少又没什么功劳,就降职等,给一半薪水。清朝廷命令福建总督姚启圣加强招抚, 提出跟随郑氏越久的人, 投降后报酬越多; 官员可以保证官职, 士兵可自由选择要加入清军, 或恢复平民身份等,以此来吸引郑军。姚启圣在福建漳州开设修来馆, 只要是从台湾来投降的人, 就送华服和金钱。为了吸引更多人投降, 公布投降者以及留在郑方部分文武官员的姓名与职位。这些招降策略果真奏效,三年间,投降者有 10 万人以上。此外, 很多渗透台湾的方式早就在运作了。姚启圣派遣间谍到郑军中从事破坏活动, 例如: 联络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养子施世泽与其族兄施明良做内应; 通过旧关系加紧与郑军人员搭线, 希望他们里应外合; 更在台湾纠联 11 个镇,给予重
大陆台湾谍对谍.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