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是“世界社会主义祖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模式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以财产公有制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但苏联社会主义失败了。全面认识这个与我国在历史上,思想上、情感上都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的苏联社会主义的兴亡,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必要,而且必需。
74年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至1929年,这期间是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实践时期,即列宁对一个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内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时期。
第二个时期是1929年至1953年,从斯大林执掌国家最高权力至其死亡,这是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确立、成熟时期。
第三个时期是1953年至1991年,是苏联社会主义的改革、解体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彻底失败时期。
一、列宁东方式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列宁“东方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即从俄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条件出发认识俄国这一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性质及其发展方向,并在理论上进行了解释和说明。
(一)1917—1924年,列宁的革命活动介绍
列宁从十月革命的胜利至1924年1月去世,仅活了6年零3个月,而且在1922年12月底再度中风后,就已半身瘫痪,不能写字,医生只允许他每天在很短的时间(5—10分钟)内进行口述。而在1923年3月以后,就已完全不能工作了,只能听别人读点报纸。所以,列宁在十月革命后只工作了5年多一点的时间。就在这5年多一点的时间内,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俄国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东方式”的社会主义道路。具体表现为:
1、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和俄国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政权。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不同的是,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主要依靠的是工人。
2、1918年初,力排众议,接受了割地的苛刻条件,单独与德国媾和,签署了《布列斯特》和约,苏维埃政权得以摆脱帝国主义的战争,赢得了喘息的机会,站住了脚。这一点在俄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非常重要。
苏俄对于协约国是一个异端,对于苏俄的停战呼吁不予理睬——苏俄向德国建议停战谈判——协约国的阻挠,美国人认为:“阻止俄国退出战争的唯一希望,要视能否破坏目前苏维埃政府正在同中欧帝国举行的单独谈判。因此,我们应不惜一切力量来破坏这种谈判。”——俄德谈判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进行,苏俄:不割地不赔款是基本原则;德国:割地,整个波兰、立陶宛以及白俄罗斯、乌克兰和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的部分地区;波罗的海沿岸各港口也将置于德国的控制之下。
——布什维克党内激烈争论:布哈林“左派共产主义集团”——反对任何妥协,主张用革命战争来推动德国无产阶级革命;托洛茨基“不战不和派”——宣布结束战争状态,复员军队,但不缔结和约;列宁:接受德国的要求,签订和约。为什么?列宁指出:在国内政局不稳,经济困难,前线旧军队处于瓦解状态,新军队还未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完全忽略“现阶段的阶级力量和物质因素的对比”去进行战争“将是一种冒险行动”。“我们缔结单独和约,就能在目前可能的最大程度上摆脱两个彼此敌对的帝国主义集团,利用它们之间的敌视与战争
——这种敌视与战争将阻碍它们勾结起来反对我们——取得一定时期的行动自由,来继续进行和巩固社会主义革命。”——这是革命的妥协主义,不是退却,更不是投降,是为了积蓄力量,以便进行更加激烈、艰苦的战斗。这是我们认识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第一个方面的重要内容:为了“进步”的“退却”,迂回前进的思想。列宁为此写有一本专著《退一步进两步》。这与邓小平的韬光养晦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
3、1918—1920年,领导红军,取得了三年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并在此期间,进行了“战时共产主义”实践。
4、国内战争结束后,领导苏维埃俄的经济建设中,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实践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经济政策”,逐步恢复和发展了苏俄经济。
总之,在列宁的有生之年,开辟了建立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同时,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许多对今天的我们有借鉴意义的真知灼见。
(二)“东方式”的社会主义建立道路的开辟
1、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超出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预想:
(1)社会主义建立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生产力的基础之上。马克思、恩格斯在探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一般规律时,很重视生产力因素,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基础上,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首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2)落后国家如何走社会主义道路?
第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引导。马克思、恩格斯也谈及不发达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他们认为,不发达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
第二讲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