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外国文学作品翻译中译者应有的姿态
夏目漱石是近代日本著名的作家,有“国民作家”之誉。他的名作《哥儿》
用愤怒、嘲骂、调侃的笑,对腐朽、黑暗的教育制度发出鄙夷的诅咒,为知识分
子受不到应有的尊重而忿忿不平, 因而成为“在有数的日本文学作品中最受欢迎
最为人所知的小说” 。
《哥儿》带有江户时代滑稽文学的许多特点,但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它描写了地方教育界的黑暗和腐败,表现了漱石在中学任教时的某些切身体验,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可爱又可笑的 “江户儿” 的形象,可以说是漱石所有作品
中最鲜活、最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 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
夏目漱石的作品在中国已有三十三个译本, 拥有众多的读者, 并对中国文学产生
了一定的影响。
1932 年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的章克标选译的 《夏目漱石集》 中,出现了《哥
儿》的第一个中译本。据译者叙述,翻译《哥儿》这篇小说,主要起因于章克标
的朋友,翻译家、语言学家方光焘对此书的“不住称扬” 。
进入五十年代,在党的“大家要学点文学” “劳动人民应是文学的主人”的
号召下,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文学小丛书” ,其中收录了开西的复译本《哥
儿》(1959)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事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
的阶段,日本文学翻译也和整个外国文学翻译一样, 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夏目漱石的小说在改革开放以后,被大量翻译出版,先后出现了《哥儿》的
五个新译本,它们分别是一九八六年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陈德文的译本, 一九
八七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刘振赢的译本, 一九八九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
胡毓文的译本,一九九六年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包罗包寰的译本,以及二 000
年花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林少华的译本。 这些译本在译文的质量上较之原有的旧
译本,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本文依据严复的 “信达雅” 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中的 “和谐论”,对 『坊。
朽,凡』和译本《哥儿》中的外来语,人称代词“扫扎” 、绰号、文化词汇等特
殊词汇的翻译进行对比分析研究
关于外国文学作品翻译中译者应有的姿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