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名人受教育的故事.docx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名人受教育的故事
1、曾国藩:在外不忘写信教育子女
曾国藩( 1811— 1872)是清末湘军首领。 他权管四省,位列三公,拜相封侯,
谥称 " 文正 " 。他的儿子可算得上是 " 正牌子弟 " 了。然而,儿子曾纪泽和曾纪鸿都没有变成 " 衙内 " 和" 大少爷 " 。曾纪泽诗文书画俱佳, 又以自学通英文, 成为清朝的著名外交家 ; 曾纪鸿不幸早死,研究古算学亦取得相当成就。不仅儿子个个成才,孙辈还出了曾广均这样的诗人。 曾孙辈又出了曾宝荪、 曾约农这样的教育家和学者。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曾国藩教子有方, " 爱之以其道 " 。
曾国藩身居要职,公务繁忙,长年在外,无法经常督促子女, 于是写信成为他教育子女的重要手段。 在曾国藩的著作中,以教育子女为主要内容的 《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从以下《家书》摘录内容中,可见曾国藩不为子女谋求任何特殊化,教儿女节俭创业,值得后人深思。
咸丰六年( 1856)十一月五日,他给纪泽儿写了一封信。信中说: " 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一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与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做矣。京师子弟子之坏,未有不由于骄奢二字者,尔与诸弟其戒之,至嘱,至嘱。 "
同治元年五月二十七日又给纪鸿儿写信说: " 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 ; 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 "
同治三年七月,曾国藩受封侯爵,纪鸿正赴长沙考试,国藩特别写信告诫:
尔在外以谦谨二字为主,世家子弟,门第过盛,万目所属。场前不可与州县往来,不可送条子,进身自始,务知自重。 "
他对女儿也同样严格。咸丰十一年八月二十四日致女儿: " 衣服不宜多制,尤其不宜大镶大缘,过于绚烂。 "
他还告诉儿女、家眷: " 今家中境地虽渐宽裕,且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勤字工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俭字工夫,第一莫着华丽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
他还要求: " 吾家男子于看、 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 女子于衣、 食、粗、细四字缺一不可。家勤则兴,人勤则健 ; 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
综观中国古代帝王将相们的教子之道, 一方面与普通百姓之家的家庭教育内容颇有重合之处, 如关于尊敬长辈和立志勤学等, 这反映出家庭教育所具有的普遍的社会性 ; 另一方面,倡导为官俭朴、清正廉明则充分体现出官员的教子特色,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2、郑板桥:教子莫为做官而读书
郑板桥( 1693—1765)是清朝 " 扬州八怪 " 之一。他在山东潍县当县官时,儿子小宝留在兴化乡下的郑墨弟弟家。
小宝 6 岁时上学了。为了教育儿子,郑板桥专门给他的弟弟郑墨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 " 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溺爱。 "
他的 " 道 " 是什么呢?他说: " 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 "
郑板桥自己是个读书人, 他并不是看不起读书人, 他看不起的是: 读书就是为了做官。
郑板桥自己最重视的还是儿子的品德。他对弟弟说: " 我不在家,儿便是由

名人受教育的故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by201601
  • 文件大小69 KB
  • 时间2021-02-24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