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Theory of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本章运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来分析宏观经济中的两大热点问题:失业与通货膨胀,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理论基础。
1
可编辑版
第一节 通货膨胀理论
2
可编辑版
通货膨胀及其衡量
[Inflation]
--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涨。
物价指数= 100%
PtQtP0Qt
3
可编辑版
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
消费物价指数,
又称零售物价指数、生活费用指数
批发物价指数
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数
4
可编辑版
3. 通货膨胀的分类
按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分类:
[1]爬行的通货膨胀[Creeping Inflation]
[2]温和的通货膨胀[Mild Inflation]
[3]奔腾的通货膨胀[Galloping Inflation]
[4]恶性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 or Runaway Inflation]
5
可编辑版
温和的通货膨胀指价格比较长期地以一个稳定的、较低的比率上涨。
以瑞典为例,自1954-- 1967年这13年间价格总共上涨了64%,%。每年变化不大,比较稳定,%,不高于5%。
在这种情况下,相对价格的变动还不致发展到失调地步。货币购买力损失不多,人们并不急于把货币抛出去追逐商品。人们对通货膨胀率比较容易预测,从而可以比较正确地确定利率,仍然按名义利率订阅长期合同。
6
可编辑版
加速/急剧的通货膨胀,又称奔驰的通货膨胀,其特点是通货膨胀率较高(一般在两位数以上),而且还在加剧。
例如年通货膨胀率为20%或100%等。
通货膨胀一旦达到急剧程度时,经济就会发生严重的扭曲。货币购买力迅速下降,货币的真实年率降低到-50%或-100%,人们除最必需外不持有货币而屯积商品,金融市场已经瘫痪,资金不再按利率高低分配而采取配给方式。
7
可编辑版
恶性通货膨胀是指物价以递增的速度迅速上涨,通货膨胀失去控制,相对价格非常不稳定,货币流通速度迅速增加,货币极度贬值。
8
可编辑版
人类历史上两次恶性通货膨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1923年德国的纸币马克流通量达到496×10^18天文数字[1],价格指数由1922年1月的100上升到1923年11月的10^13[2],美元与马克的比率从1921年1月的1∶64,到1923年11月已经崩溃为1∶。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最后几年(1945-1949),1949年5月,国民党政府金圆券的发行量折合法币高达2,038,374,000,000亿元,上海的物价总指数由1937年6月的100,上升为36,366×10^11。
这两次通货膨胀都被作为恶性通货膨胀的典型例子载入史册,成为世界货币史上的两大恶梦。
小资料
9
可编辑版
其他恶性通货膨胀
1. 1985年 波利维亚: 通膨率高达23,447%。
2. 1989年 阿根廷的通货膨胀率高达20,266%,平均每二十分钟上涨1%。
3. 1946年 匈牙利通膨率高达百分之五千兆(1015%)。
小资料
10
可编辑版
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