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念》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第一课的第二篇文章。这篇文章为纪念“左联”五烈士而作,重点回忆了白莽和柔石。作者选取一些看似零碎却很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小事,勾勒出两位烈士的崇高形象,表达了对青年革命烈士的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痛恨。
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品味文中议论和抒情的文字,注意感受其表达效果。“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感情深挚沉痛,与文中一些内容互相印证,要反复诵读,深入体会。
为了忘却的记念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在旧中国的救亡图存的斗争过程中,有这么一群青年人,他们不畏强权,不畏牺牲,以鲜血铺就了新中国的明天。今天,我们一起跟随鲁迅先生,走近《为了忘却的记念》。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及相关资料。
,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刻的情感,梳理情感脉络。
、白莽的形象特征。
、为进步事业而舍生忘死、勇于献身的优秀品质。
目 录
知人论世
第一部分
了解作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散文是文学的一大样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报告文学等;狭义的专指表现作者情思的叙事、抒情散文。散文以表现性情见长,形式自由,结构灵活,手法丰富多样,抒情、叙事、议论各主其事,也可兼而有之。散文的最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相关背景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配合其军事“围剿”,疯狂地进行文化“围剿”。他们一方面利用其御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大肆逮捕、拘禁、秘密杀害革命作家。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的特务机关松沪警备司令部。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先生也时刻面临被捕的危险境地。鲁迅先生没有畏惧反动派的屠刀和淫威,在闻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发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文章,深刻揭露反动派的罪行。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即1933年2月7日至8日,鲁迅先生怀着无限的悲愤写下这篇文章《为了忘却的记念》。
解题
《为了忘却的记念》
①“为了”,表明目的;
②“忘却”,即忘记;
③“记念”,即“纪念”, 有深切怀念之意。
为了忘却的记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