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疗法
1
概述
拔罐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之一,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操作简便、经济、病人无痛苦,而且疗效显著,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古称“角法” (以兽角做罐治病,故而得名)。
随着医疗实践的不断发展,拔罐疗法的种类,方法也不断创新,它也从民间转入医院,其罐具也从兽角、竹筒发展为金属罐、陶瓷罐、玻璃灌,乃至近年来研制成的抽气罐、挤压罐、电磁罐等。操作方法亦从单纯的留罐法发展为走罐、闪罐法,以及针灌、药灌、刺血罐、抽气罐水灌等拔罐方法。适应范围从吸拔脓血发展为治疗风寒痛、虚劳、喘息等外感内伤的数百种疾病。
2
值得提出的是,虽然拔罐疗法在中国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并形成一种独特的特殊的治病方法。但是其发展过程是十分缓慢,它长期以来,主要是用以治疗痈肿疮毒等外科的外治法之中。因此,本来属于刺灸法之一的拔罐法,在中国古代大量针灸著作中却十分鲜见。
3
一、定义
拔罐疗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蒸气、抽气等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施术部的穴位,发生温热刺激,使局部发生充血或淤血现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常用外治法。
4
二、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五十二病方》是中国现存最古的医书,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这就表明我国医家至少在公元前六~二世纪,已经采用拔罐这一治疗方法。
5
晋唐时期
东晋人葛洪,在其所撰的《肘后备急方》特别告诫要慎重地选择适应症候,书中强调:“痈疽、瘤、石痈、结筋、瘰疬皆不可就针角。针角者,少有不及祸者也” ;
拔罐的工具有了突破性的改进,开始用经过削制加工的竹罐来代替兽角。
6
宋金元时期
竹罐已完全代替了兽角;
在操作上,则进一步由单纯用水煮的煮拔筒法发展为药筒法。
7
明代 拔罐法已经成为中医外科中重要的外治法之一。当时一些主要外科著作几乎都列有此法。主要用于吸拔脓血,治疗痈肿。
8
清代
清代出现了陶土烧制成的陶罐,并正式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火罐”一词;
其次拔罐方法,有较大进步,出现目前仍颇为常用的投火法;
治疗范围也突破了历代以吸拔脓血疮毒为主的界限,开始应用于多种病症。
9
10
拔罐疗法 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