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聊斋·阿宝》结局合理性初探.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聊斋·阿宝》结局合理性初探
  摘要:《聊斋?阿宝》故事写到阿宝和孙子楚突破封建礼教、终成眷属已经完整。后续加入孙子楚起死回生,科举夺魁等情节是否蛇足?学界对这一问题一直存有争议。本文试从《聊斋?阿宝》的文本细节出发,结合作者的创作主旨与创作理论,探究其结局设置的合理性。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阿宝》;赘尾;殉情;幻由人生
  对《阿宝》结局的合理性质疑无非是在两个方面,一是阿宝为夫“殉节”,二是孙子楚阴差阳错中科举。章可敦先生在《论阿宝情感变化的合理性逻辑及蛇足》一文中说道:“这故事后的故事宣扬的是一种生死有命,痴人天佑的封建意识??冲淡了反封建礼教的主题。若没有这两段文字,文章更显紧凑,阿宝的形象也更加鲜活亮丽。”笔者认为这一论断,有拿蒲学研究的普适性观点给作品“帖标签”之嫌,不应轻易否定其结局的合理性。王兴文《表层叙事圈套与深层主题悖论》一文中,也从隐喻角度指出《阿宝》结局并非“赘尾”。下面将从阿宝形象、小说主旨、“幻由人生”的创作理论等方面对其结局合理性进行论证。
  一、 从阿宝形象而论
  郭红雅《浅析<阿宝>中的男权意识》中说:“阿宝是封建男权制度下以男性视角塑造出来的一个完美女性,同时又是一个封建烈妇形象。”这里将阿宝与“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礼教思想培养出的“节妇”“烈妇”划上等号,有失偏颇。其根本原因是将阿宝“绝眠食”的行为看作殉节而非殉情。如果从后者的角度来看待阿宝之举,结论就会有所不同。殉情在我国古代叙事文学中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有舜妃投湘水的传说,以及后世的《孔雀东南飞》《韩凭夫妇》等文学作品中也有体现。这一浪漫而悲壮的文化传统,体现的是男女之间符合人性要求的崇高至爱。同样地,阿宝的过激行为也完全是由于对孙子楚的痴情和失去爱人的悲恸,是出于真情而非节义。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阿宝自身个性特征与封建节妇之间的矛盾
  一个人的个性特征与家庭环境密不可分。首先,阿宝出生在粤西(今广东省西部)一个“与王侯埒富”的富商家庭。如果将这个故事嵌入明末清初的现实生活中去,如屈大均《广东新语》中所描述:“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
  1的景象。此时广东一带商品经济繁荣发展,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冲击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本末观念被打破。《金瓶梅》《三言二拍》等明清小说中多有印证。明清时期这种社会价值观念的变革,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传统家教观的更新,导致以“商贾家训”为代表的严宽相济的新型家教观出现。如:“人生贵自立耳,不能习举业以扬名,亦当效陶朱以致富”等相对宽松民主的家庭环境在《聊斋?阿宝》中也有所体现。
  如:孙子楚家人往素不相识的阿宝家招魂,翁笑曰:“平昔不相往还,何由遗魂吾家?”家人固哀之,翁始允。”虽然经过一番哀求,但足以体现其父通情达理,不同于专制的封建家长。又如:阿宝“故使婢泄其情于母”,其母没有对女儿的私情恼羞成怒,肯定了孙子楚其人的才名,只是略微地担忧“恐将为显者笑”,并最终同意了女儿的婚事。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长成的阿宝,聪慧绝色、个性张扬、叛逆胆大、不固守封建礼教。如文中刻画的:她碰见媒媪将出,主动询问情况,还以“去其枝指”“去其痴”两次戏孙子楚。浴佛节见到孙子楚则“凝

《聊斋·阿宝》结局合理性初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