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成功经验所在
——对党的八大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比较研究
赵中锋作者简介::赵中锋(1980—) ,男,湖北荆门人, 延安大学2007级中共党史硕士研究生。
(延安大学政治与法学学院,陕西延安 716000)
[摘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党的八大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由于两次会议召开的历史条件和总结经验角度的不同,其结果也是不同的。八大提出的路线被中断了,而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路线却成功地实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是否能够真正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关键词]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八大工作重心转移成功经验实事求是
五十多年前召开的党的八大正确地分析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确定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建设,制定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建设的方针和政策。由于种种原因,八大的正确路线被中断了,只是到了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又重新确立把全国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解决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系列根本问题。为什么八大提出的经济建设任务落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来承担?在对党的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异同之处的比较研究中,不难发现其中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党是否能够真正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把八大提出的没有做到的事情做了,而且做得更好,是八大路线继承和发展。我们将两次会议的文献作一比较,就会发现两会提出的思想和制定的方针政策有着许多相同点或相似之处,这主要表现在:
两次会议均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阶级状况及其根本任务进行正确的分析和估计,做出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应该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及时地反映了历史的发展要求和人民的迫切愿望;继承和发扬毛泽东一贯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认识到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并初步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设想;还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和加强执政党的建设问题。
对于这些认识,主观愿望是好的,但没能在实践中落到实处。因为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达到一致,必须具有可以实施的条件。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否真正地得到确立,则关系到民主法制建设的实施,也关系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这个重大决策。党的八大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相比较,又
有着许多不同的方面,其中两次会议所处的历史条件和总结经验角度都不一样。八大虽然倡导并依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去研究和解决问题,却没有真正具备确立这一思想路线的条件,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几十年的曲折和发展,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具备了实施的条件。
一、两次会议所处的历史条件不同
党的八大是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重大历史转折的时刻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粉碎“四人帮”后,党的工作处于徘徊中前进的局面下召开的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会议。
从党的七大到八大的11年间,党领导全国人民通过艰苦奋斗取得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大历史性胜利,同时又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主要指标,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党的八大的胜利召开更显示了党的团结和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当时出席八大的代表,除了国内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外,还邀请了列席大会的56个国家的共产党、工人党、劳动党和人民革命党的代表。中国在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成功经验所在——对党的八大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比较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