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历代帝王庙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 1530 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祖的地方,其政治地位与太庙和孔庙相齐,合称为明清北京三大皇家庙宇。封建统治者自古以来就有祭祀祖先的习惯,三皇一直被视为中国人的祖先,为历代帝王所景仰;而先代帝王, 则是后代借鉴和效法的榜样,所以也要祭祀。最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确定祭祀的帝王是 18 位,清朝顺治皇帝定都北京后定为 25 位。康、雍、乾三代皇帝对历代帝王庙都非常重视。康熙曾经留下谕旨:除了因无道被杀和亡国之君外,所有曾经在位的历代皇帝,庙中均应为其立牌位。乾隆皇帝更是提出了“中华统绪, 绝不断线”的观点,把庙中没有涉及的朝代,也选出皇帝入祀。乾隆几经调整,最后才将祭祀的帝王确定为 188 位。从明嘉靖十一年至清末的 380 年间,在历代帝王庙共举行过 662 次祭祀大典。历代帝王庙占地 18000 平方米,是我国现存唯一的祭祀中华三皇五帝、历代帝王和文臣武将的明清皇家庙宇,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进程一脉相承、连绵不断的历史见证。礼和乐似孪生兄妹,形影不离。在礼乐文化体系中,礼居于主导地位,支配着乐;乐处于从属地位,服务于礼。一般说来,不同的礼仪演奏不同的乐舞,不得混用,而且不同等级身份的人,只能享用不同规格的乐。从天子、诸侯、大夫到士,所用乐舞都有严格限制。乐队规模的大小,舞队人数的多少,演奏的乐章,歌唱的诗篇,甚至演出程序,都根据不同的用乐场合,用乐者的不同身份,不得僭越。[jià n yu è] [1] 爵,古代饮酒器。[2] 尊,古代盛酒器。[3] 登,祭祀时用以盛太羹。 [4] 铏[xí ng] ,古代祭祀用以盛和羹。 [5] 簠[fǔ],祭祀时用以盛稻、粱、形盐、槁鱼。[6] 簋[gu ǐ],祭祀时用以盛黍、稷、韭菹[zū]、醓醢[tǎ n h ǎ i]。[7] 笾[bi ā n],祭祀时用以盛枣、粟、榛、菱、芡、鹿脯、白饼、黑饼。[8] 豆,祭祀时用以盛菁菹、鹿醢、芹菹、兔醢、笋菹、鱼醢、脾析[pí xī]、豚拍[tú n p ā i]。[9] 俎[zǔ],祭祀时用以盛牲牢的祭器。[10] 篚[fě i],祭祀时用以奠帛[bó]的祭器。景德崇圣大殿入祀人物三皇时代: 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五帝时代: 少昊、颛顼、帝喾、尧、舜夏: 禹王、启、仲康、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商: 商烈祖成汤、太宗、沃丁、太庚、小甲、雍已、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庚丁、太丁、帝乙周: 周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宣王、平王、桓王、庄王、僖王、惠王、襄王、顷王、匡王、定王、简王、灵王、景王、悼王、敬王、元王、贞定王、考王、威烈王、安王、烈王、显王、慎靓王西汉: 汉高祖、惠帝、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东汉: 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三国: 昭烈帝时代入祀人物东晋: 晋元帝、明帝、成帝、康帝、穆文帝、哀帝、简文帝南北朝: 宋文帝、孝武帝、明帝、齐武帝、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陈文帝、宣帝唐: 唐高祖、太宗、高宗、睿宗、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后唐: 明宗后周: 世宗辽: 太祖、太宗、景宗、圣宗、兴宗、道宗宋: 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端宗金: 太祖、太宗、世宗、章宗、宣宗、哀宗元: 太祖、太宗、定宗、宪宗、世祖、成宗、武宗、仁宗、泰定帝、文宗、宁宗明: 太祖、惠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景帝、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愍帝年代东配殿的名臣西配殿的名臣三皇时代风后、仓颉力牧五帝时代夔、伯夷皋陶、龙、伯益商伊尹、傅说仲虺周召公奭、毕公高、召穆公虎、仲山甫周公旦、吕尚、侯、方叔、尹吉甫汉张良、曹参、周勃、魏相萧何、陈平、刘章、丙吉东汉邓禹、耿弇冯异、马援三国时代诸葛亮赵云唐房玄龄、李靖、宋璟、郭子仪、许远、李晟、裴度杜如晦、狄仁杰、姚崇、张巡、李泌、陆贽辽耶律曷鲁北宋曹彬、李沆、王曾、富弼、文彦博吕蒙正、寇准、范仲淹、韩琦、司马光南宋李纲、韩世忠、文天祥赵鼎、岳飞金完颜宗翰斡鲁、完颜宗望元穆呼哩、布呼密巴颜、托克托明徐达、常遇春、杨士奇、于谦、刘大夏刘基、李文忠、杨荣、李贤
历代帝王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