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工作调研汇报
从近几年信访情况来看,多种非正常信访尤其是进京非访和群体性事件增加势头猛、影响恶劣、处理难度大,成为影响社会友好的不稳定原因。怎样破解非正常信访这一难题,成为目前社会管理创新中亟需处理的现实问题。笔者对连云港市非正常信访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探寻了处理该问题的对策提议。
一、本市信访工作的基础情况
本市信访工作总体形势
多年来,本市信访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成绩,信访形势多年来保持总体平稳,没有发生影响较大的信访问题和群体性事件。但同时和全国一样,本市也正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因为改革的深入和利益冲突等原因,在加紧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多,不可回避的矛盾多,需要处理的问题也多,信访总量仍在高位运行。从2021年到2021年,各级信访总量连续攀升。
本市非正常信访相关情况
本市在处理赴京非正常上访工作中,根据中央联席办总体要求,经过采取立即劝返接回赴京非正常上访人员、认真规范处理工作、促进处理问题、落实责任追究等一系列方法,使绝大部分赴京非正常上访得到妥善处理,基础做到了有理的处理到位,无理的疏导教育到位,生活困难的帮扶救助到位,违法的依法处理到位,多数非正常上访人员没有发生回流现象,没有发生恶性的影响大的赴京非正常上访问题,很好地维护了本市和首全部主要地域和敏感部位的秩序和社会大局稳定。
二、连云港市非正常信访的特点分析
综观本市非正常上访反应的问题,关键集中在社保福利、土地征用和流转、涉军人员、民间借贷、涉法涉诉、房产纠纷等方面。其行为展现出三个特征:
频率高发,人数批次显著增加,连锁反应显著。今年非正常上访同比上升
5
4、2%,而且出现了这类问题处理又引发其它问题的现象。如前几年本市经过多个渠道处理了企业军转干部问题后,又连续出现退伍士官、复员军官等其它涉军人员反应待遇等问题。
规模较大,手段方法灵活、行动组织性强。伴随上访次数的增多,上访人在跟政府相关部门“打交道”的过程中,也积累了部分“经验”。为达目标,她们往往想尽措施,严密组织,统一口径。如民办老师、涉军人员、“残疾车主”,“银行协解人员”串联、抱团集体上访的倾向很显著。
行为过激,对抗性显著增强,社会影响大。有些上访人不论自己反应问题是否有理,就直接到天安门、中南海、使馆区等场所,拉横幅、静坐、围堵大门、拦截车辆等行为进行上访。
三、非正常上访形成的原因
上访人心理原因加剧进京非访
伴随利益格局调整、收入差距拉大,不患贫而患不均的心理在广大群众中显得尤为突出。上访群众心理心态偏激失衡,片面了解政策法律,过分强调本身利益形成部分错误心态:关键有“官本位”心理,认为“谁的官大就找谁”;“人治”要比“法治”管用;“不闹不处理,大闹大处理”的投机心理;“盲从”、“赌气”、“盲诉、盲访”心理等。再加上现实中确有一部分人以访谋生,因访得利,从而造成非正常上访逐年增多。
体制的负面效应诱引进京非访
1、劝返机制的负面影响。对非正常上访,随有随接,随接随返,对降低正常上访总量效果显著。然而从实践中看,上访人产生了去北京上访管吃、管住、管送,“零成本”逛北京的负面效应,形成越接越多,越接越去的恶性循环。
2、考评通报制度存在部分不足。发生非正常上访后一级通报一级,为降低数量,后移名次,基层就会采取“拦”、“堵”、“截”等手段,这就给上访人造成基层党委政府怕去北京上访的错觉,以此要挟责任单位满足其过高诉求或不正当要求。
3、责任划分中存在不合理成份。《信访条例》要求处理信访问题应“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但在特殊时期、敏感时节,包括到三跨三分离、涉法涉诉等信访问题时,强调让户籍所在地稳控,有时迫于压力,为完成稳控任务,就可能答应了部分不该答应的条件,一定程度上放大了群众经过非法上访能处理问题的想法,造成工作越做越被动。
政府职能缺位助推进京非访
非正常访反应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基层受理过。但乡镇、村基层组织功效弱化,力量微弱,处理信访问题的能力水平有限,致使“依法、立即、就地”处理问题成为一句空话,造成矛盾上行。同时基层干部在接待、处理群众来信来访过程中,确实存在方法简单、工作拖沓、推诿扯皮的现象,小事拖大,大事拖“炸”,进而群众情绪失控,采取进京上访。
法律遏制不力致使老户肆意非访
1、在适使用方法律上有难度。《信访条例》内容欠缺,造成上访秩序混乱。首先,《信访条例》没有对上访案件做终止的法律要求;其二,对正常上访和非正常上访缺乏明确的法律界定;其三,对缠访、闹访、无理访等行为缺乏刚性的管理方法。由此,降低了《信访条例》的法律约束力,造成上访秩序混乱。处
2021年信访工作调研汇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