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倾向与文化意义【文化研究论文】.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倾向与文化意义【文化研究论文】.doc文化硏究论文■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倾向与文化意义
【内容提要】
比较《长恨歌》与《长生殿》可以发现:《长恨歌》后半部分有力突出了安史之 乱的“悲苦”后果,《长生殿》则逐渐脫离安史之乱的影响而基本上以帝、妃感 情的发展安排剧情。《长恨歌》后半部分描写的梦境和仙界并没有成为悲剧的“消 解”因素,并未偏离前半部分确立的劝讽基调。白居易没有写梦中可以团圆,仙、 人可以重逢,“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更以非同寻常的力度,对各 种可能的圆满结局加以相当明确的否定。《长恨歌》这种非大团圆模式结局的文 化意义在于:未加“消解”的真正悲剧中,警省、批评的成分总是主要的。因此, 从《长恨歌》的非大团圆悲剧模式可以推断,白居易是要以一段富于传奇性的爱 无可挽回的逝去,婉转地表达劝讽主题。从唐以来各种文学文本中关于"贵妃之 死”描写的比较来看,《长恨歌》铺陈的血腥场面细致而鲜明,也表明了其深刻 而显著的警示意义,《长恨歌》主题并非着意于歌颂或同情。
上篇:非大团圆模式结局的悲剧含
白居易《长恨歌》中唐玄宗的思念及随后的仙寻情节,是马嵬事变之后李、杨悲 剧的进一步延伸,构成故事的最终结局。深入硏究这一结局显示的悲剧性质,对 于进一步解开《长恨歌》主题倾向及其内蕴的文化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一 “思念”、“仙寻”情节的“悲苦”内涵
关于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以及其后的仙寻情节,爱情说及双重主题说通常认为 《长恨歌》一改前半部分的微讽或讽谕笔调,转而全力抒写李、杨爱情。例如袁
行需认为:“诗的开篇部分写玄宗好色废政,杨妃恃宠而骄,终至于引发安史之 乱。这既是对历史事实的基本概括,也是诗题’长恨’的因由,其中或许包含有 一定的讽刺意图,但作者并没有将这一意图贯彻下去。自’黄埃散漫风萧索’玄 宗逃蜀、杨妃身亡起,诗情即为沉重哀伤的悲剧氛围所笼罩,周详的叙事一变而 为宛曲的抒情。”①即“思念”、“仙寻”情节已经改变了《长恨歌》前半部 分的基调和方向 > 同情和歌颂李、杨爱情成为主要内容。
但这样下结论是有问题的。原因之一是,白居易既在诗的前半部分包含“讽刺意 图”,难以想象作者会不顾艺术作品的一贯性和整体性,而在后半部分另起与前 面迥异的主题。如果白居易一定要描写一个爱情故事,特别是“纯情”故事,为 何不另写一篇专以吟咏爱情,以避免这种前后的抵籍?即使按照爱情说一般认为 前半部分不过是《长恨歌》的“背景”,后半部分才是主体,但前半部分“背景” 并不支持主体内容,这也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一部成功的艺术作品的“背景”应 该与主体协调一致并有利于突出主体内容,而不是相反。
其实,《长恨歌》后半部分描写李、杨生活及互相思念,有一个显著特点,即突 出双方的凄凉、悲苦一一无论是人间的君王,还是在仙界的杨贵妃,都过着以泪 洗面、孤苦寂寞的日子。“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 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悲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 曾来入梦。”这是《长恨歌》描写的唐玄宗由蜀回长安以后的生活。如果从史实 角度看,安史之乱初步平定后,唐玄宗固然没有先前贵为一国之君风光,但以太 上皇之尊,也不至于没有其他妃子相陪,晩景未必如《长恨歌》所描写的凄苦, 尤其如“孤灯挑尽”之类。白居易显然有意略去了初步平乱、回到长安后的喜庆 因素,而完全着墨于悲苦。“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凝睇谢君
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表明杨贵妃所在的 仙界亦非可以超然的乐土。
白居易这样安排,并非没有深意。同样取材于李、杨题材,宣称要歌颂这一世间
“罕有”之情的清代洪昇《长生殿》,即与《长恨歌》迥异。《长生殿》或叙梦 中相会有期,或安排仙界重圆,写得悲悲喜喜,悲喜交集,大大淡化了现实痛苦。 例如第45出“雨梦”:
〔(玄宗)睡介〕……
〔生(玄宗)作醒看介〕你二人是哪里来的?
〔小生、副净〕奴婢奉杨娘娘之命'来请万岁爷。
〔五般宜〕只为当日个乱军中祸殃惨遭,悄地向人丛里换妆隐逃,因此上流落久 蓬飘。〔生惊喜介〕呀,原来杨娘娘不曾死……〔小生、副净〕为陛下朝思暮想' 恨萦愁绕,因此把驿庭静扫,〔叩头介〕望銮舆幸早。说要把牛女会深盟,和君 王续未了。
〔生(玄宗)泪介〕腾为妃子百般思想,那晓得却在驿中。你二人快随朕前去, 连夜迎回便了。
俞平伯从“只为当日个乱军中祸映惨遭,悄地向人丛里换妆隐逃,因此上流落久 蓬飘”引出隐事“新说”,认为诗中隐藏了 “皇家逸闻”②,是把艺术情节的 合理虚构误为真实。若按洪昇之意,本是作为一种假设,目的在于为梦中相会提 供可能性,属于唐明皇梦中的合理“想象”。洪昇在《长生殿》中提供这种虚构
的希望,是和他“要使情留万古无穷”这一主要创作目的一致的。第50出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倾向与文化意义【文化研究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雄
  • 文件大小80 KB
  • 时间2021-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