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马王堆导游词 3篇马王堆汉墓在湖南省博物馆院内。 1972 年至 1974 年先后在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挖掘出土。下面是学习啦为大家带来的湖南马王堆导游词,希望大家喜欢。篇1 :湖南马王堆导游词各位朋友: 大家好! 欢迎参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陈列馆, 下面从三个部分给大家进行讲解。前言(略) 、照片、模型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东部地区原马王堆乡,距市中心约 4 千米。这里地势平坦,地面有土冢两个, 它们大小相仿, 平地兀起, 中间相连, 形状颇似马鞍。相传这里是五代时楚王马殷的墓地, 故名“马王堆”。但根据北宋《太平寰宇记-- 长沙县》的记载, 这里是西汉初年长沙王刘发葬其母程、唐二姬的墓地, 号曰“双女冢”。究竟马王堆这座神奇古墓的墓圭人是谁呢? 在未发掘之前,实为千古之谜。 1971 年底,湖南省军区 366 医院决定在此修建地下病房和仓库。为了配合基建,我们对此进行了考古发堀,这才揭开了这座千年地官的神秘面纱。( 模型) 马王堆汉墓墓坑模型马王堆共有三座墓,按发现秩序的先后,分别编为一号、二号、三号。其中一号、二号墓东西方向平行并列, 三号墓在一号墓南侧。一号墓墓曰呈方形, 下面为斗形墓坑, 是典型的西汉墓葬形式。墓口南北长 19 ̄5米, 东西宽 178 米, 从封土算有 20 ̄5 米深。自墓口向下有 4 级台阶,墓室北面有一条由地面几乎直达墓底的斜坡墓道。墓中共出土漆本器、纺织品、帛画等各类文物 1800 余件及一具倮存十分完整的女尸。二号墓墓口和中部为圆形, 下面 3 米处为方形, 由于曾经多次被盗, 且白膏泥密封较差, 故整个墓葬已严重坍塌, 仅残余 200 余件文物。三号墓与一号墓形制相同, 因该墓保存得较好, 出土了帛书、帛画、简牍、漆木器、纺织品等 1000 多件文物。遗憾的是,该墓尸体已经腐烂,仅残存一具骨架。经鉴定,墓主人是一个身高约 185 米,年龄 30 岁左右的男性。一号墓填塞物模型一号墓之所以保存得如此完整,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在墓室底部铺垫 15 厘米厚的白膏泥,棺椁上部及四周填塞厚度约为斗 0 厘米、重 5000 多千克的木炭,再在木炭外面填放 米厚的白膏泥, 白膏泥之上的填土又每隔半米厚时用夯锤夯实一次。墓中放置木炭主要起防潮、干燥作用, 墓中少量水分可以被它吸附。白膏泥的学名叫微晶高岭土, 是制造瓷器的原料,它有较强的防渗漏和密闭特性。正由于当时采取了这样的筑墓方式,即深埋密封, 该墓的尸体、葬具及大量随葬器物才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纪年木牍三号墓出土的这支纪年木牍上有这样一段文字“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 家丞奋移主藏郎中, 移藏物一编, 书到先质, 具奏主藏君。”把这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卜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管家奋将随葬品及其一份清单递呈主藏郎中。主藏郎中收到清单后,先后对照实物-- 唱读和验收,最后将结果启奏主葬君。”在这支给墓主人去阴曹地府开具的“通行证”上,有“十二年二月乙巳朔”的记录。经考证指的是汉文帝十二年二月二十四日, 即公元前 168 年2月 24 日,这就是三号墓墓主人下葬的准确日期。第一部分走进轶侯家“利苍”玉印经过考古发掘,我们发现马王堆是西汉初期驮侯家族的墓地。从二号墓出土的“利苍”玉印、“软侯之印”( 铜印〉和“长沙丞相”( 铜印) 来看,二号墓墓主人应该是第
湖南马王堆导游词3篇.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