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解读作家汪曾祺
人物介绍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小时候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身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1943年毕业后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家 境
素材解读:
因为汪曾祺的祖父、父亲旧学功底深厚,汪曾祺才能够有这样深厚的功底,才能成为作家和画家。
可结合孟母三迁等例子来论证环境对人的影响。
家学渊源
1920年汪曾祺生于江苏高邮一个亦农亦医的世家,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贡”。 父亲汪菊生,字淡如,多才多艺。汪曾祺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打下了深厚的旧学功底。开明的家庭气氛,宽松的生活环境,对他后来创作、为人影响很深,自然也在其风格上留下了印痕,他的小说和散文风格都可以从他的童年生活中找到索引。
不能算正式的功名,只能算一种身份,相当于一种保送生或推荐生的身份。由各省学政考取后保送入京,经朝考合格,即可授予小京官、知县或教职。
为 人
素材解读:
对后辈的提携,不遗余力,不夹杂私心的帮助,这是一种纯真的感情,是不求回报的帮助。而当年他的老师沈从文也是把学生的作品细心修改,寄给相熟的报刊,尽量争取发表。沈从文这辈子为学生寄稿的邮费,加起来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这可以看成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品质的延续。
作家曹乃谦的感激
曹乃谦当年毫无名气,其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到黑夜想你没办法》在长达10年的时间内无人问津。可曹乃谦却是汪曾祺先生生前最为推崇的作家之一。在汪先生的推荐下,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看到其作品后亲自翻译、写序出版。马认为:“曹乃谦是中国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的作者之一!”
曹先生一直认为汪老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贵人”,与汪老有“父子之情”。
为 人
画马铃薯
1961年春天,刚刚摘掉右派帽子的汪曾祺一时没地方去,就留在了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协助工作。所里交给他一项任务,到设在沽源的马铃薯研究站画一套马铃薯图谱。接到任务后汪曾祺每天一早起来就到马铃薯地里掐一把花,几枝叶子,回到屋里,插在玻璃杯里,对着画它。他曾写过一首长诗,记叙这段漫长单调的生活,其中有两句是:“坐对一丛花,眸子炯如虎。”他居然真的写成了《中国马铃薯图谱》,可惜的是书稿在文革中被毁了。否则,他也可以留下一部像他的老师沈从文所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那样的传世之作。
素材解读:
在那个非正常的年代,作为知识分子的汪曾祺经历了巨大的变故。身处逆境不以为苦,反以苦为乐,达观潇洒,随遇而安。
为 人
素材解读:
作为一位已经成名的大家,在面对后起之秀时候,他不倚老卖老,“但开风气不为师”,在年轻人跟前表现出辽阔的谦逊同襟怀。
作家何立伟谈汪曾祺
那一年,我出版了第一本小说集《小城无故事》,是汪先生作的序。汪先生在序里还夸赞我的作品像唐人绝句,聊天时他亦聊起唐人绝句的好,让我觉得高兴,亦觉得不安。汪先生对年轻作家寄予厚望,让人感到他的善良同慈爱。他谈起阿城,谈起贾平凹,谈起那一时涌现出来的许多新生代作家,觉得年轻人起点高,来势猛,前途不可限量。其实他谈起的好些人,包括我,都受过他的美学趣味的影响。
为 人
文革遭遇
“文革”中他被江青一伙拉入创作组写“样板戏”,也曾经和江青并坐观看样板戏的汇演。并且因参与京剧《沙家浜》的修改加工有贡献,而被邀请登上天安门城楼。他如常对待。
文革结束后,汪曾祺也直接叙述了当年的作为。
素材解读:
在政治大过一切的年代,他始终能够保持淡的心态感受在他人眼中的“荣耀”。在今后的人生中,对这样一段历史,不躲避,不隐藏。可见其人真实正直的品性。
创 作
素材解读:
一旦立下志向,就不遗余力地为之奋斗。
汪曾祺曾经有志打破小说散文和诗的界限。他的创作也恰好见证了他努力的痕迹。
而他晚年的作品,有好些正是这三样的集合。
立志打破文体界限
汪曾祺自己说过,“我年轻时曾想打破小说、散文和诗的界限”,又说,“有时只是一点气氛。我以为气氛即人物。”(见《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自序)直至晚年,他也没有放弃这个创意,这就注定
解读作家汪曾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