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在阅微堂看到一句非常深刻的话:“所有大学生都应该学的两门课程,一是经济学,二是概率论;这两门课分别代表着一种生活中的思维方式。”每一个学过经济学和概率论的人都明白,这句话概括得太贴切了。这两门课程其实都是一种关于生活的学问,它们都是用简单的理性思维和数学方法解释各种奇怪的现象,对未来的事件进行预测。
可惜我对经济学了解不多。在经济学方面,唯一看过的书是一个MM给我推荐的《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里用一些理性思维揭示了生活中一些反常现象的根本原因。看完后我只是会心一笑,但还未对经济学产生极大的兴趣;毕竟这本书更注重于生活现象的理性思考,科学程度上远没有达到经济学本来所具有的水平。
后来呢,身边的人都开始学习经济双学位。每次好友上完课后都会兴冲冲地跑过来,在纸上画着各种图形,给我演示各种牛B的经济学原理。可惜他讲得太快,我没怎么听明白。今天没事翻了一下他们那本经济学原理的教材(曼昆写的那本),顿时后悔没去选经双了。同许多国外教材一样,这本书深入浅出,读起来饶有兴趣,完全可以当作科普读物甚至小说来看。经济学真的是一门有趣的学问,你可以看到经济学家们如何利用简单的数学知识推导出一些不可思议的结论。在这里我写一些简单的例子,希望能够让大家喜欢上这门学科。
我们还是从需求量与供给量开始说起。按照以往的传统我会用MM或者A片来举例子,但这里我害怕由于MM市场或者A片市场的特殊性,某些结论并不适用,不妨还是用曼昆书上的例子——冰淇淋——好了。与众多其它市场一样,冰淇淋市场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是正好相反的。和所有消费者一样,我可能每两个月才去一次哈根达斯,但我可以天天都吃可爱多。当冰淇淋的价格增加时,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觉得吃冰淇淋的享受不值这么多钱,从而退出了消费市场,于是市场的总需求量越来越低。反之,冰淇淋的价格越低,能够提供冰淇淋的生产商也越少,因为越来越多的卖者认为他们没有赚头,从而退出市场竞争。两条曲线有一个交点,这个交点叫做市场均衡。对应的价格叫做市场均衡价格,对应的数量则叫均衡数量。在均衡价格下,买者的需求与卖者的供给数量正好相当,市场上的每个人都得到了满足。若市场价不等于均衡价格时,供给数量和需求数量将不再平衡;供不应求将导致价格上涨,供大于求则价格下跌,最终还是会自发地调整到均衡价。
现在呢,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假设有一个地方具有相当浓厚的冰淇淋文化,该地政府打算举办一个年度冰淇淋节。为了筹到这项活动的经费,政府决定:卖方每卖出一个冰淇淋,政府就向卖者征收05美元的税收。于是,各大冰淇淋制造商上街游行,宣称这个税收应该由买者支付。而消费者协会则声援政府,坚持认为这部分税收应该由冰淇淋生产商支付。两大游说集团吵成一团。为此,我们不妨仔细研究一下,如果这部分税收由消费者来承担的话,会发生什么奇特的事情。
假设政府向消费者征税。消费者自然会决定自己亏大了:每买一个冰淇淋还要多付05美元。由于消费者并不关心市场价格,只关心自己的实际支出;因此,如果原本我能接受两块钱的冰淇淋,现在我只愿意接受一块五的了,因为我还得额外支付05的税。换句话说,需求曲线向下移动了05个单位。新的需求曲线与供给产生了新的交点,市场的均衡数量变少了,市场均衡价也降低了。假如说,没有税收时市场均衡价为
征税到底亏了谁简单数学背后的经济学原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