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摘要: 元稹的《莺莺传》中莺莺的形象不同于一些被后来人肯定地为了一己的感情而坚决斗争的形象, 也不同于中国古代历来文学作品中或哀怨或寻求报复的“弃妇”形象,在她身上体现出自尊、自爱、自珍、独立自主并且宽容、大度、珍爱生命的美好品质, 而尊重生命, 敬畏生命, 珍爱生命, 正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一面, 重新品读元稹的《莺莺传》, 重新认识莺莺的形象实在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关键词: 《莺莺传》崔莺莺形象分析元稹的《莺莺传》简单看来只是一个始乱终弃的故事, 曾经热恋莺莺的张生因追求功名利禄抛弃了莺莺。后来的读者都异口同声地痛斥张生, 因为他不仅抛弃了深爱他的莺莺, 还不知廉耻、振振有辞地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他说:“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 不妖其身, 必妖于人……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1} 。读者尽管不赞同张生的行为, 但因《莺莺传》文辞深婉, 还是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但后人在接受《莺莺传》的同时, 也不断地对其进行改编, 宋代赵德麟将其改编为一个讲唱改本,将《莺莺传》分为十段, 除了在每一段后加一支《蝶恋花词》外, 创意不多。但他在卷首谴责了张生的薄情:“最恨多才情太浅,等闲不念离人怨。”后来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首次把张生始乱终弃的故事改编为一个大胆追求婚姻自主并获得大团圆结局的作品。而后, 这个故事在王实甫的手中大放异彩, 被改编成为众所周知的《西厢记》。《西厢记》的成功不仅在于语言的文采华美, 而且在于采用了适合群众观看的舞台形式, 最根本的一个原因是在于其描写了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卫道士同以崔莺莺、张生、红娘为代表的礼教叛逆者之间的矛盾冲突, 表现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2} 的思想内容。王实甫生活在元代,与宋代相比,社会思潮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是宋儒“存天理,灭人欲”的教条越来越松弛,另一方面是尊重个人意愿、情感乃至欲望开始成为人们自觉的要求,所以《西厢记》在文学中强调“情”的自主, 这样的主题代表了一种进步的思潮,在当时具有很好的接受土壤。明清之际, 《西厢记》更为流行,同治七年( 1868 ) ,江苏巡抚丁日昌下令查禁“淫词”,指出“《水浒传》《西厢记》等书,几于家置一编,人怀一箧”,“若不严行禁毁, 流毒依于胡底”。这则材料从反面证明《西厢记》流传之广。此时,人们但知王实甫的《西厢记》,谁还会记起元稹的《莺莺传》? 今天, 已经是一个个性解放的时代, 青年男女爱情自主、婚姻自由的愿望已经得到社会的认可, 我们已经过了对《西厢记》狂热崇拜的时代。我们暂时抛开以社会形态来评判文学形象进步与否的观点, 而只是欣赏人物的性格, 抛开对于性格背后的成因的关注, 同时暂且抛开对于元稹《莺莺传》故事的叙述者张生的道德评价。读者就会发现: 元稹《莺莺传》中的莺莺形象具有一种别样的美。但当今的一些学者在研究唐传奇或者《莺莺传》时, 依然只是简单地注意到故事情节, 而且《莺莺传》属于从男性视角叙述的故事, 许多读者把焦点对准了对张生行为的批判上面, 对于莺莺形象, 往往注意到用人物的行为结果, 而忽视人物行为的心理及性格特征。例如, 高益荣在《元杂剧的文化精神阐释》说:“唐传奇中的爱情婚姻的主动权掌握在男子手中……《莺莺传》中的张生得到莺莺后抛之别娶。女子多处于被动地位,被玩弄,被抛弃后,也只能自叹红颜薄命”{3
还将旧来意 怜取眼前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