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周的书学思想黄道周的书学思想黄道周( 1585-1646 ) ,明代神宗万历十三年生于福建漳浦铜山所的深井村(今东山县铜陵镇) ,字幼玄,因其少居铜山孤岛一石室中,名曰石斋,他被称为石斋先生。明万历四十六年( 1618 ) 举于乡试, 天启二年( 1622 ) 成进士。黄道周官历明天启、崇祯、弘光、隆武四朝, 但因为官清廉, 刚正不阿, 犯颜屡谏, 不但受到同朝权臣的排挤和陷害, 其大部分时间都用于治学讲业。隆武朝, 黄道周屡次自请募兵抗清, 后于婺源兵败被俘, 拒降, 被押至金陵就义。其主要学术著作有《三易洞玑》《易象正》《榕坛问业》等。黄道周留下来的书论不多, 主要以《书品论》为主, 有些是与朋友讨论书法时记录下来的, 有些是为书法作品写的跋语。他的书法言论, 语言朴实, 涉及到了书法的功用、学书的途径、对古今书法家的评价等方面。一、经世致用的学书观中国的传统文人,大都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他们把这种责任感贯穿于自己的行动之中。作为一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黄道周, 其经世致用的思想一直指导着他的行为, 他认为书法不能作为专门的事业去做, 而只能作为工作之余的遣兴。更重要的是要设法通过书法为社会的大局发展做出贡献。从他的书论中可以探测到黄道周的这种思想。作书是学问中七、八乘事,切勿以此关心。人读书要问他所学何学,次要定他所志何志,然后渊澜经史,波及百氏。如写字画绢,乃鸿都小生,孟浪所为,岂宜以此溷于长者。余素不喜此业,只谓钓弋余能,少贱所该,投壶骑射反非所宜。若使心手余闲,不妨旁及。{1} 可以看出, 黄道周至少觉得“作书”是学问中的一种, 只是与其他的“学问”相比, 它的社会功能不是很大, 所以没有必要“以此关心”。尽管他说不喜此业,但他的书法练习从没有停止过。很显然, 黄道周把从小立志为民的内容放到了至关重要的地位, 他就觉得应该学习一些干大事的学问, 立志是至关重要的, 应该涵泳经史, 吸取众家之长, 不能把精力荒废在只有“鸿都小生, 孟浪所为”的书法玩技上。这种思想往往是古代书家所认同的。例如,在明以前的唐代,张怀? 在《书议》中说: “论人才能,先文而后墨。羲、献等十九人, 皆兼文墨。”{2} 作为文人,主张“文”“墨”皆通。王羲之的书法被奉为至尊经典之后,后世对其人其书鲜有微词。黄道周从另外的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 王逸少品格在茂弘、安石之间,为雅好临池,声实俱掩。{3} 黄道周认为,王羲之匡国治世的才能,由于书圣的光环而将其“声实俱掩”。王羲之良好的“品格”没有得到彰显, 按照黄道周的观点,这未免有点遗憾。从黄道周对先贤书法的理解以及对后世年轻人的影响, 也可以看出他自己的见解: 赵松雪身为宗藩, 希禄元廷, 特以书画邀价艺林, 后生少年进取不高,往往以是脍炙前哲,犹循五鼎,入闶门而悬苴屦也。{4} 他认为没有大志向的年轻后辈们,以书画的成就来评价前贤,这有如遵循古礼的人只能“以啜残羹”, 没有太大的意义。从黄道周的生平, 我们可以看到他受这种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他十几岁时曾经沉湎于诗词歌赋,结果遭到了父亲的“怒责”,于是他“焚其(诗) 稿,更习举子业”。从内心上来说, 黄道周是热爱书法艺术的, 并且长期以来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学习, 由于他有着更多的政治理想, 导致他内心一直有着无法解决的矛盾。他也反复说到了这种
黄道周的书学思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