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为政以德》.ppt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3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为政以德
1
整理ppt
修身、齐家、治·大学》中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
思考:孔子提出为政者的基本素质是什么(即德政主张的策略)?
2
整理ppt
(1)【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1)
——提倡以德治国
【评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3
整理ppt
(2)【原文】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3)
——主张德治、礼治,将之与法令、刑法比较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4
整理ppt
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主要区别在哪里?
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德与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
5
整理ppt
儒家的德治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德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①德治的内容不同。儒家的德治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地主阶级道德为基本内容的;今天的德治是以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基本内容的。
②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前者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后者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是为维护社会主义的稳定和发展服务的。
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局限性
6
整理ppt
(3)【原文】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3·9)
——先富民,后教民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对老百姓只富不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7
整理ppt
(4)【原文】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2·7 )
——百姓的信任是最重要
【评析】
本章里孔子回答了子贡问政中所连续提出的三个问题。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三个起码条件:食、兵、信。但这三者当中,信是最重要的。这体现了儒学的人本思想。只有兵和食,而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这样的国家也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8
整理ppt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 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当然,总体看来,孔子对礼教强调得更多,这是他所关注的一个重点。
朱熹说::“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而不失信于我也。愚谓以人情而言,则兵食足而后吾之信可以孚于民。以民德而言,则信本人之所固有,非兵食所得而先也。是以为政者,当身率其民而以死守之,不以危急而可弃也。”
9
整理ppt
(5)【原文】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5 )
——对统治者的要求:敬、信、节用、爱民
【评析】
本章孔子所阐述的治理国家的三个方略,都具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就是“以民为本”,就是主张治理国家要为人民负责,要取信于民,要节俭开支,要减轻人民负担,要尊重人民的生活和劳动规律,要合理利用民力等。
10
整理ppt

《为政以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相惜
  • 文件大小376 KB
  • 时间2021-03-0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