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衰亡始于孝文帝改革.doc北魏衰亡始于孝文帝改革 【载于本刊蓝版2008年第八期】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被浓墨重彩地褒而扬之。可是, 传统的教科书掩盖了一个争议颇多的观点:强大北魏的衰亡始于孝文帝改革!为 什么会有这样的争议呢?孝文帝改革的弊端到底在哪里呢?北魏迅速衰亡的真 正原因到底是什么?谁又是北魏改革的真正先行者?果敢勇毅的孝文帝又有着 怎样鲜为人知的悲剧人生呢?著名作家曾纪鑫为你深入解读。
公元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俸禄每三个月发放一次,以每年十月为 起始。同时,对贪污行为制定了更为严厉的惩罚措施:“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 死。”
俸禄制推行后,加强了北魏的中央集权及封建化进程,确曾起到了保证官吏日常 生活、杜绝贪污搜刮的明显效果。它不仅是孝文帝改革的前奏与先声,也是北魏 根除游牧奴隶制残余,接受汉族官僚政治制度的表现与象征。
就在俸禄制实行一年并取得明显成效后,北魏又在经济上采取了一项相当重要的 改革——均田制,就是以国家的名义对现有土地实施分配与调整。这一制度对豪 强大族的土地所有制进行了一些限制,从他们手中夺回了大量劳力,分给农民一 块属于自己的土地,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它使得耕者有其田,满足了广大农民 的部分要求,对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安定社会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成败英雄
后人对拓跋宏的看重、学者们对他的研究以及他在历史上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 位并非他的武功,而在于他的文治——全盘汉化。研究结果之一就是:北魏衰亡 始于孝文帝改革!
后人在评价拓跋宏的全盘汉化改革时,不外乎以下三种观点:
一是褒扬肯定。认为他完成了北魏社会的封建化,推动了各民族的融合,促进了 当时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与文化的进步。
应该说,孝文帝的全盘汉化顺应了当时的历史发展潮流,也是他不得不采取的改 革方略。
二是褒贬兼而有之。在肯定拓跋宏汉化改革的同时,认为他不该没有选择、不分 青红皂白、不论精华糟粕地对汉族文化一概吸收。比如门阀制度的建立就产生了 极大的消极影响,它不仅使得鲜卑贵族日益腐化无能,还使得兵士地位下降、士 气低落、战斗力更低。而他于迁都洛阳不久,在准备不足、内部不稳的情况下就 接连不断发动了三次大规模征伐南齐的军事行动,更有操之过急之嫌。
三是全盘否定。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是迂腐的儒化、消极的汉化,只学到了汉人的 繁缠礼仪与腐朽的因子,丢掉了拓跋部勇武质朴之长,他的改革不仅没有起到振 兴北魏之效,反而导致了民族的柔弱与国家的衰亡。
事实的真相是,即使没有孝文帝的改革,拓跋部也已经或正在失去祖辈的勇武与 刚健。而北魏的衰亡也并非全由拓跋宏所为。如果没有当初的迁都洛阳,加强南 部势力,也许南齐早就北伐成功,收复了中原失土也未可知。要说拓跋宏改革的 失误,恐怕主要还在于忽略了代北边境之地。迁都洛阳后,政治军事重心南移, 孝文帝的改革主要在以洛阳为中心的黄河流域进行,对过去的发迹之地——以
北魏衰亡始于孝文帝改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