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
论语》,我在中课时候就曾通读过了,那时候受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对孔夫子的世界观和理论抱着一个审阅的态度,有些地方甚至用嘲笑的眼光看。如孔夫子的“自行束樇而上,吾未尝不诲焉”,以为迂得能够。用这么的心情读书,得到的收获可想而知。今年初丁检在会上推荐读《于丹论语心得》,于是在网上下载了认真看,看了后,有了严厉的思索和心得。于丹是北京大学的一位女教授,她以读《论语》为引领,把高深的道理寓于生动通俗的语言中,抓住了论语的关键要义,剖析并展开来,结合我们目前的社会,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对《论语》重新认识的体会关键有三方面。一是把握自我,不为外界表象所迷惑。 忠孝礼仪是《论语》对“士人”的基础标准和要求。以前的人一听到“忠孝”,马上肃然起敬,乃至于“流涕”。但文革后我们依据学到的理论对这些见解有了改变,对“忠”,认为是愚忠,封建礼教的产物,“孝”是封建社会家长专制的工具,“礼”是伪善。于是,我们没有了文化行为标准,没有判定是非的镜子,除了法律原因外,我们的工作关系、家庭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社会关系,怎样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上没有,法律上除了基础准则外也没有。于是,种种千奇百怪的事情出现在我们身边。有些掌握了机密的国家工作人员通敌,出卖国家机密,背叛了党和人民;有的不孝敬父母,欺诈老人的钱财;生意场上,有的不讲诚信,要么货到不拿款,要么款到不发货;官场上,买官买官,拉帮结派,做部分昧着良心的事情,乃至贪污受贿。搞得来使大家对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坏的,全部不能作出正确的判定了。其实,《论语》早就把这问题处理了,只是我们以前没有注意到而已,处理好各项关系,就是要讲求“忠孝”。对党,对国家,对事业,对领导,要“忠”;对好友,对工作,要“诚”,对父母,对老人要“孝”,对儿女,对孩子要“悌”,对她人,乃至敌人,要有“礼”。把忠深深植入到心中,不是说说了事,有时候要用生命来解读,有时候要用几十年的苦难解读。西汉时苏武出使匈奴,单于爱其才,要其归顺,苏武拒绝。单于为了瓦解苏武意志,将苏武发到北海牧羊,一去就是十九年。苏武“渴饮雪,饥吞毡”,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和使命,一直将汉武帝赐的使节拿在手上。十九年后,单于儿子即位,突发善心将苏武放归汉朝。汉武帝开始听说的是苏武已经投降匈奴,大为震怒。以后得悉真相后,很感动,动员了全京城军民出城迎接苏武。苏武仍拿着当年汉武帝赐的使节,衣着褴褛,仪态从容,她的赤胆忠心感动了全部的人。
二是 安贫乐道,淡薄名利思想。我们工资收入不高是多年的事实,我们全部已经“习惯了”。但有的人却很不适应,有的甚至口出狂言。所谓“靠山吃山,靠树吃树”,“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等等,言论既已如此,行为上必定出现偏差。因此看见部分“勾兑”现象,也就不奇怪了。但任何事情全部有个度,超越了度,事物本质就发生了改变。“法律许可范围内”、“违纪”、“违法”悬殊往往在一线间,有的人偏就喜爱在这钢丝上走,思想根源上还是不能正确看待“安贫乐道”思想。每个人的一生中全部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可能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能够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怎样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我认为人要真正取得自在、宁静
2021年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