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中国近代文化第一节清朝晚期文化(二) 教案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史学革命”;梁启超的新史观;王国维的史学研究与成果;甲骨文的发现;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诗人; “诗界革命”;黄遵宪的诗;谴责小说; 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上海画派和岭南画派。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 爱国主义是新旧交替时期我国史学、文学和艺术的主旋律,应当发扬近代文化史上的爱国主义传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 2. 史学革命结束了封建史学独占史坛的局面,为资产阶级新史学开辟了天地。 3. 新旧交替时期,我国一批诗人、小说家和艺术家等,他们怀着爱国热情,积极吸取中西优秀文化成果,努力反映社会现实,勇于探索,使我国文化有了发展和创新,推动了我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变。 4. 京剧是在传统剧种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艺术,把我国传统的戏剧推向一个高峰,也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技奇葩。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 通过对鸦片战争后我国史学、文学和艺术领域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与新旧交替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 通过教材所引黄遵宪《冯将军歌》的部分内容和梁启超论旧史学四弊的原文,引导学生分析“诗界革命”和“史学革命”的特点和意义,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文献资料所提供的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教学要点一、“史学革命”与考古的成就 1.“史学革命”和梁启超的新史观 2. 王国维的治史方法与辉煌成果 3. 甲骨文的发现二、“诗界革命”和“谴责小说” 1. 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诗人 2.“诗界革命”与黄遵宪的诗 3.“谴责小说”三、京剧的形成和著名的画派 1. 京剧的形成和发展 2. 上海画派和岭南画派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节重点: “史学革命”;“诗界革命”;京剧的形成。本节难点:梁启超的新史观二、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先说明本章第二节讲的是新旧交替时期的史学、文学和艺术, 然后叫学生回忆第一节的标题与基本线索, 再说明本节内容与第一节是一脉相承的, 在西方列强入侵与资本主义文化冲击下,史学、文学和艺术领域也发生深刻的变化,出现不少新的成果,呈现新旧交替的状况。三、“新史学和考古的成就”一目,需要讲明四个问题: 1.“史学革命”发生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其原因应从内因外因两方面分析。它的外因是西方资产阶级史学传入中国,冲击着中国的传统史学。它的内因是中华民族“要强立于此优胜劣败之世界”。为此,必须“卫种族,长国威”,建立“国民自作之史”。“史学革命”的口号同救国任务是联系在一起的。梁启超是我国近代提出破除封建史学,进行“史学革命”的第一人。 2. 梁启超的资产阶级新史观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 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 20 世纪初梁启超发表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两篇论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时期梁启超新的资产阶级史学观点:第一、对封建旧史学进行有力批判,提出中国旧史学之四弊。教师可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梁启超论中国旧史学四弊的一段资料,再逐条进行启发式讲解。这段资料要求学生记忆。第二、他主张,历史要“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公理公例”。这样,梁启超不仅把历史的视野从帝王家谱扩大到人群进化,而且更可贵的是,他明确提出了研究历史要探求历史发展的规律。第三、出于救亡图存的目的,他把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引进历史研究,指出历史不是一
高一历史清朝晚期文化2.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