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学生评教机制若干问题小议
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摘要】高校学生评教机制一方面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结果。本文主要问绕高等院校学生评教指标的合理设置、学生评教资格、教学质量考核度等问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高等院校;评教;教学质量;评教机制
学生评教问题是近年来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全国各大高校普遍有自己的学生评价体系,把学生评教成绩作为考核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甚至有些学校把这一指标与教师晋升职称挂钩,这使得在一些地方对于评教优秀成绩的争夺趋于白热化,对于评价机制的合理性也在高等教育界引起了不少的争议。不少教师反映现有的评价机制不公平,不真实,不合理。
笔者身为教育围城中人,也直接接触到学校设立的学生评价机制,也了解一些学生评教的真实情况,觉得有些问题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希望通过谈及个人的一些看法,抛砖引玉,与广大教育界同行共同探讨,推动高校学生评教机制的完善。
一、关于学生评价指标问题
现在各高校比较普遍的做法就是设立一揽子的评价指标,各占一定权重,最后综合得出一个分数。少则十几项,多则数十项。通常选取师德教风、教学内容、教学技能与方法、教学效果等若干一级指标,大类下再细分更为细化的二级指标,各占若干权重分值,最后综合得出总分。
这种评价方式在不少人看来,似乎非常合理,因为它非常细化,把握了差不多教学的每个细节,以为在这样的细化指标下评价出来的结果会很公平。但笔者却不以为然。个人认为过于细化的评价指标反而存在着种种弊端,打出来的成绩虽然是细化汇总的结果,但却未必使学生心目中想象的那个评价。
以笔者所在院系学生评教的真实数据为例,,,相差不到三分,在一般人看来,这两位教师的教学水平应该在伯仲之间。但现实情况是排名第1的教师是优秀教师的代表自不必说,而排名第62的教师是督导、帮扶对象。但我们单看分数的的话,很难想象为什么会出现评价指标失灵的情况?笔者认为与以下弊端的存在有着密切关系。
弊端一:过于细化的评价指标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在于个各个指标所占权重的科学性很难把握,为什么这个指标占2分,那个指标占8分,有时很难证明其合理性,权重的分配是由校方作出,学生也未必同样认可,结果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由于对评价指标难以准确把握,难免用脚评教。结果是貌似精确地量化计算结果反而会产生较大的误差。
弊端二:笔者就现有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向学生做过调查,由于一学期课程多达十几门,评教工作量巨大。学生对于这种过于繁琐的评价指标普遍感到厌烦,缺乏兴趣,也不想再这上面耗费精力,耽误时间,结果必然导致打分的随意性。另外,现在不少高校对于学生评教过程缺乏监控,很多对于这样繁琐评教过程不感兴趣的学生甚至会让班长或雇佣其他同学越俎代庖,这也会导致最终评教结果严重不准确。
个人认为对老师的评价就如同对一个人的评
高等院校学生评教机制若干问题小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