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大通古镇,荷叶绿洲]大通滨河绿洲房价.docx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大通古镇,荷叶绿洲]大通滨河绿洲房价

  据《鹊江风俗志》记载,铜陵县大通镇在长江下游南岸,县城以南30华里处,因“夹江一盐舶停焉”而成。也就是说,它最初的形成是因为盐,而其繁盛是在清朝的乾嘉年间。彼时,一条巨大的盐舶常年停泊在大江之上,作为皖南一带最大的盐集散地,大通天天的流感人口竟高达10万人。这数字颇有些骇人听闻。可能就是因为这个,我前很快去徽州,听那里的人把大通叫作“徽州飞地”。在这一点上,徽州人是有些牛皮可吹的,比如扬州,她们就说,没有徽州,就没有扬州,“扬州之盛,实徽商所开”。鹊江是荷叶洲的别称,大通对面,有面积约2平方公里的沙洲如荷叶浮泛于长江江面,这片沙洲就叫荷叶洲。
  大通古名澜溪,我很喜爱这个名字。它的历史很古老了,唐时就设有大通水驿,而以“镇”面世,现存史料中,始见于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舟过大通镇》:
  淮上云垂岸,江中浪拍天。
  顺风那敢望,下水更劳牵。
  芦荻偏留缆,渔罾最碍船。
  何曾怨川后,鱼蟹不管钱。
  渔罾是用木杆支架的渔网。至于“大通”二字,一说是四通八达之意,也有些人说,是因镇上店铺前后均开有门,任人自由出入。至宋室南迁,国家经济倚重东南以后,大通的商贸活动日趋兴盛,水驿遂由市镇所替换;明初,这里设巡检司、递运所、水泊所等经济检验机构,和铜陵境内另一古镇顺安镇的“临津驿”,同为当初朝廷在全国设置的1600多处水陆邮驿中的两处;清设“纳厘助饷”的厘金局和楚西检局,后者为江西、两湖、安徽中路盐税征收机构。
  公元1853年,清咸丰三年,为了对抗太平军溯江西进,清政府在大通设驻了“大通水师营”,管辖枞阳以下东至荻港江面。清朝水师由曾国藩一手创立,因此当初驻守大通的清兵,多为曾国藩的湘军。到了同治年间,清廷在大通设置了参将衙,驻守参将统帅水陆清军近千人。繁盛时期,大通和安庆、芜湖、蚌埠并称为安徽四大重镇,所谓“安芜蚌大”,名噪一時,以致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客商和每十二个月朝拜九华的海外香客,只知大通,不知铜陵。
  然则大通的盛名,还不但仅是因为它本身,同时也来自于江中心的荷叶洲。从大通老街搭上渡轮,横过鹊江,几分钟便到了荷叶洲。洲上苇草丛生,绿树迷蒙,失去了往日繁荣的老街老屋,在逐步老去的春光里静静站立,给人一个寂寞的美感。据该洲出土的顺治年“福德祠碑记”记载,这里清初就已形成自然村落,距今有三百余年的历史了。相传当年暹罗国太子金乔觉朝圣九华佛山,途经江北枞阳县,不慎踩断一根藕梗,旋即被激流冲走。这根藕梗以后飘零到了大通江面,逐步长成一块绿色沙洲,这也就是“荷叶洲”三字的由来。荷叶洲最初一片荒凉,野水无边,禽雁栖集,到了晚清,洲上人烟渐稠,屋宇渐密,加以处于“渔盐市镇”的大通对岸,洲上商业就颇具规模了。当初的长江水师提督彭玉麟,认为这里是天然良港,地理适中,遂在此练兵筹饷,设参将衙、二府衙、厘金局、皖岸盐务督销局等行政机构,统辖和督办沿江数省盐务。彭玉麟上岸的时候,洲上还是苇草瑟瑟,茅屋毗连,街面破损,巷道狭窄,在她的主持下,修建了三条块石铺就的主街道,又对原有的十条街巷进行了修整。因棚户连绵,洲上火灾不停,彭玉麟遂对十巷以三点水偏旁的字命名,即江、汉、澄、清、浩、泳、潆、洄、汇、洙,意在以水避火。大家师从其意,对洲上新修的三条主街道,取名为河、洛、沧字巷,合称三街十巷。将荷叶

[大通古镇,荷叶绿洲]大通滨河绿洲房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