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揭示在教育、教学影响下,受教育者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的心理规律;研究形成道德品质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等。
二、简答题
1、教育、学习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 学习理论
1、学习:学习指由个体经验的获得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
2、强化:条件反应中一个最重要概念。操作条件反应中,强化是伴随者行为之后有助于该行为重复出现的概率增加的事件。
3、操作性条件反射:这种先由动物做出一种操作反应,然后再受到强化,从而使受强化的操作反应增加的现象是一种操作性条件反射。
4、观察学习:个体是通过观察他人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
5、发现学习:就是通过学习者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
6、意义学习:有意义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参与、全身心投入积极的实现自我潜能的学习过程。
7、先行组织者:在有意义的学习中,呈现学习材料前,先用学生能懂的语言介绍一些引导行材料。它的特点是:比学习材料更一般,更开阔,与学习材料有关联,能充当新旧知识联系的“知识桥梁”。
8、认知结构:简单来说说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广义上,认知结构是学生已有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狭义地说,它是学生在某一学科的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奥苏泊尔)
9、替代强化:替代强化:学习者本人没有受到直接强化,而是观察到榜样作出某些行为后受到直接强化,从而在自己身上也产生类似于强化的效果(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动机过程中的三种强化方式之一)
简答
1、如何理解学习的概念?
1、人和动物的学习(最广义的学习)
学习是个体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
是在先天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2、人类的学习
1)动物的学习活动,只是对外界环境被动的适应;
2)动物学习是通过直接经验
3)动物的学习不是以语言为中介的。
人类的学习是有目的的、自觉积极主动的过程;人类可以通过间接经验来学习。(看书、交谈、看电视);人类的学习以语言为中介,能掌握具体经验,也可以掌握抽象、概括的经验。
3、学生的学习。(教育心理学研究主要在这个层次)
是在学校情境中,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
2、学生的学习有什么特点?
1、间接性:以学习人类的间接经验为主。
2、定向性:有目的、有方向、有指导
3、连续性:循序渐进
4、意义性: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都有意义
5、言语性:以言语信号为媒介
3、简述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言语信息:能陈述用语言文字(符号)表达的知识。帮助解决“是什么”,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是记忆。
智慧技能:运用符号和规则办事的能力。帮助解决“怎么办”。它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概念和规则,进行逻辑推理。
认知策略:对内调控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能力。包括个人控制自己的注意、记忆、思维等能力。
运动技能:由有组织的、协调而统一的肌肉动作构成的活动。
态度:影响个人选择行为的内部状态。
4、简述桑代克的联结论的基本观点
联结论的基本观点可集中在对学习的实质、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规律的认识上。(一)对学习实质的认识:学习的实质就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桑代克明确指出:学习即联结,心即是人的联结系统。”所谓联结,是指某种情境(即刺激)仅能唤起某种反应,而不能引起其他反应。(二)对学习过程的认识:学习的过程就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而联结是通过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建立的。桑代克依据他对动物(猫)实验的材料,认为一定的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而建立的。因此,他认为学习的进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少和正确反应的逐渐增加,而最终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结。后人也称这种理论为尝试错误论,简称“试误论”。(三)对学习规律的认识
,桑代克认为学习有三条主律和五条副律。学习的三条主律是:即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和五条副律即多重反应原则、倾向和态度原则、选择性原则、同化或类化的原则、联想交替原则。二、斯金纳的操作学习论
5、简述斯金纳的操作学习论的基本观点,主要应用在哪两个方面?
基本观点:
(一)行为(反射)观:行为分为应答性(经典性)行为与反应性(操作性)行为
(二)学习观
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的过程是反应---强化的过程,即有机体把强化和所做出的操作反应相联系的过程
学习的实质:有机体某种自发行为由于得到强化而提高了该行为在这种情境发生的概率
学习的原则:一
教育心理学每章作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