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以羌为本――重建羌区环境伦理的友好美 羌国伦理.docx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以羌为本――重建羌区环境伦理的友好美 羌国伦理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指导着汶川灾后环境景观的重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也出现了“以人为本”和“以环境为本”的争论。本文提出“以羌为本”,用马克思有关三形态论中“自由人联合体”来论述、诠释它们的区分和联络,为环境景观设计扎实审美的理论基础。
  一
  “以人为本”的思想萌芽于古希腊一道著名的哲学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人的存在和利益成为一切的法度,在宗教神权社会更是发展到极致,“正像宗教世界观使上帝成为世界的主宰一样,它也使人类在上帝的尤其关照下成为了地球的主人。宗教世界观并非只是神学中心论,它也是人类中心论。这并不组成矛盾。”①伴随科学、社会发展和理性主义的张扬,“以人为本”的观念正如笛卡尔所说,“借助实践使自己成为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至此,人和环境的关系完全演变成对立的两面。发展到现代,因为环境问题的严峻和恶化,也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学者提出保护环境的。约翰・帕斯莫尔指出,“我们人类对环境问题和生态破坏负有道德责任,关键源于对我们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和子孙后代利益的关心,非人类环境无所谓‘公共利益’,更谈不上辨识相互责任和相互尽义务。”②显然,该学派的看法还是出于保护人类自己的目标来保护环境,否认人和环境存在整体的利益,认为双方没有同一性,是不可调和的。
  “以环境为本”的代表人物罗尔斯顿、艾伦费尔德认为,当今生态环境问题的凸现和人和自然矛盾冲突的加剧,缘起于人是宇宙万物主宰这种观念。这种观念使得人类只关心人本身的存在和利益,而无视环境的存在和利益,仅把环境作为满足人类生存需求及欲望的占有物对待,从而产生了现代生态环境问题。美国哲学家胡克也指出:“人类没有哲学所封授的特权。科学的最大成就或许就是突破了盛行于我们人类中的无意识的以人类为中心,揭示出地球不过是无数行星中的一个,人类不过是很多生物种类中的一个,而我们的社会也不过是很多系统中比较复杂的一个。”③海德格尔则更是明确地表示要“反对迄今为止的一切以人类为中心”的看法,该看法实际上还是局限于“第二个形态”的人,没有把人作为有机环境的一部分,人因实践能动性而被批判,而作为人和环境整体利益伦理维护者的身份被剥夺。
  当然,“以人为本”和“以环境为本”的共同之处全部提出必需保护自然环境,维系生态系统平衡。区分在于二者理论基础及其性质的对立,表现为:
  “以人为本”,其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环境是没有公共利益的,人保护环境的终极目标是满足人的需要。把人类利益取舍作为环境伦理的唯一尺度,其性质显然是利己的,审美观被深深地烙上功利主义色彩,以赢利益、合目标为美,反之则丑。
  2.“以环境为本”的理论基础是环境主义。一切法则全部要有益于生态环境的平衡,人的价值也要服从于环境的价值,显然,其性质是超功利。以这种认知规范人和环境的伦理,依靠人的理念和信仰来自觉维护,这种关系很脆弱和理想化。在羌区重建中,超功利的伦理也是脱离重建羌区环境景观实际的。
  二
  为处理二者理论基础及其性质的对立,我们在“三段论”视野下来重新审阅:“自我的人”发展到“自由人联合体”是人发展的必定性过程。④“自由”能够了解为目标,是人和环境景观相互共同自由发展的

以羌为本――重建羌区环境伦理的友好美 羌国伦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读书百遍
  • 文件大小18 KB
  • 时间2021-03-0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