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教案
后 赤 壁 赋
一、导入:
苏轼,字子瞻,号 东坡 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著有《东坡七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诗人逝世前两个月所写,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话当然是自嘲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她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虽说苏轼早就名震文坛,贬至黄州后且因畏祸而不敢多写诗文,但黄州时期仍是她创作中的一个高峰散文如前、后《赤壁赋》,诗如《寒食雨二首》,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全部创作于此时
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她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个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和禅宗以日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此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前后《赤壁赋》全部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一个写于元丰五年“七月既望”,一个写于同年“十月之望”,前后仅相隔三个月,这两篇同名赋文到底有何不一样及联络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学习第十四课《后赤壁赋》
二、诵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正音、释义,疏通文意
、点名诵读至“复游于赤壁之下”,正音、释义 皋gāo 坂bǎn 行xíng 鲈lú
从:使跟从,译为“率领”
坂:山坡,斜坡
乐:以之为乐
行:走
已而:很快,一会儿
何:怎么办
薄:迫近
举:撒
顾:可是
谋:商议
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须:通“需”
读第二段,正音、释义
巉chán 栖qī 鹘hú 冯píng 划huà 悄qiǎo 凛lǐn
断:阻隔
曾:才,刚刚
摄:提
上: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上
履:践踏,踩
巉岩:险峻的高山,此处指赤壁
披:拨开
蒙茸:茂盛的草丛
踞:蹲坐
危:高
焉:相当于“之”,译为“我”
悄:忧愁样子
肃:恐惧的样子
凛:恐惧的样子
齐读第三段,正音、释义
裳cháng 缟gǎo 戛jiá 翩piān 跹xiān 揖yī 俛fǔ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裳:古人穿的下衣
缟:原指白绢,此指白色
西:向西飞,方位名词作动词
羽衣: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羽毛做的衣服
翩跹:形容轻快地跳舞
俛:同“俯”,向下,低头,和“仰”相对
畴昔:过去,以前
寤:睡醒,和“寐”相对
户:泛指门
2、经过诵读来体会作者蕴涵在景物描绘中的情感:
我们先来看一张表,一样是黄州赤壁,所游的时间是不一样的,那么景色也发生了改变作者在《前赤壁赋》中的情感改变是乐——悲——乐,那么在《后赤壁赋》中作者的情感脉络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将自己对作者情感的了解读出来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时间 七月既望,初秋 十月之望,初冬
地点 黄州赤壁 黄州赤壁
景色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月白风清。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心情 乐—悲—乐 乐—悲—惆怅迷茫
分组讨论作者的情感改变再推荐代表诵读全文并简述节奏及重、弱读处理的理由
游前:乐——语气舒缓轻快
游中悲——语气由感叹渐入悲伤沉重
游后惆怅——语气深长缓慢
三、赏析课文
第一段:描写夜游黄泥坂的时间及同行者为游赤壁做准备。“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开具了怎样的气氛,有什么效用?寥寥十六字,传神地开具早冬月夜静谧温馨的气氛,衬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大好的铺垫。
1、在复游赤壁之前,诗人写了“夜游黄泥坂”这么一个轻松而富有生活情趣的事情,这件事写得颇有波澜请找出文中能显示情节改变波澜的动词
顾→乐→叹→谋→游
2、到底是什么样的美景令诗人“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①、老师直译这四句写景的句子
②、让学生用一段文字描述一下这四句所写之景点一到两位学生
后赤壁赋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