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劳动中培养革命后代 革命后代
编者按:下面两篇文章,是甘祖昌、刘智元两位老红军战士怎样教育儿女热爱劳动、参与生产的小说,读后十分令人感动。劳动化是青年走向革命化的基础条件之一。这正如两位革命长辈所指出的,青年要继承革命传统,就应该好好把老一辈热爱劳动的传统接过来,发扬光大。青年只有热爱劳动,才能永远和工人、贫农、下中农广大劳动群众同甘共苦,才不会走向特殊化,才能永远保持革命者的本色,永不变质。我们衷心期望:革命家长全部能够像甘祖昌、刘智元同志那样很好地向下一代传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我们青年也全部能像甘祖昌、刘智元的儿女们那样,决不辜负革命长辈的愿望,好好劳动,让自己劳动化,和工人、贫农、下中农永远结合在一起,发扬革命传统。
让大孩子迈出第一步
那是一九五一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参与长征前很快生的大儿子仁清,已经十八岁了。我当初心里想:孩子大了,应该让她受到严格的革命锻炼。
一天晚上,我把仁清叫到房里,对她讲第二次我国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地域青年争当红军的情景。我说:“一九二九年我才十几岁,毛主席在井冈山领导红军进行游击战,我就报名参与红军。到了红军部队里,经过学习和战斗锻炼,知道了革命道理。从那时起,我就决心把终生献给革命事业。你现在赶上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好时机,恰好到部队去锻炼。”
仁清听我的话,第二天就报名从军了。她到了部队后,我也常常写信激励她好好学习。她在军事训练、政治学习中表现很好,入了团入了党,还立过功。
然而,就在一九五七年她转业准备回乡生产时,却有一个问题闹不通。一个晚上,夜深人静,她忽然对我说:“父亲,你给我安排个工作吧!”
我心里一震,问她:“为何一定要安排工作呢?回家去参与农业生产不很好吗?”
想不到她还找出“理由”来回复:“我从军六年多,政治觉悟、文化水平提升了,能够做工作;拿了多年枪杆子,现在又去摸锄头,就不习惯了。”
当初,我是县民政局副局长。我接触到和仁清一道回县的四十多个转业军人,也有些人要求安排工作,不愿回农村去。我仔细分析一下,这些年轻人的脑袋里,还夹杂着轻视农业劳动的旧思想。
在这种情况下,我首先找仁清部分谈话。我给她讲了这次转业对支援祖国建设的重大意义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光辉前景,而且对她说:“从部队转业,关键是回到农业战线去;现在农村正需要有觉悟有文化的人,你应该快乐地到那里去,把部队的好传统、好作风带回故乡,在那里生根、开花、结果。”
话一说明白,仁清也答应回到故乡——花溪公社生产了。在她的带动下,四十多个转业军人,也全部各自回乡劳动。
不过,对儿女的教育,同做其它思想工作一样,不是一劳永逸的。老问题处理了,又出现了新问题,仁清回乡后很快,碰到有些农业劳动比较艰苦,家里的生活底子又差,就又动摇起来了。她即使不好意思找我,但总想经过她母亲要求我给她安排工作。
我考虑,问题还是要根本处理才行。于是,我又利用一次顺便工作回家的机会,向仁清和她的弟弟妹妹们讲家史,进行阶级教育。我重复告诉她们:“我家祖祖辈辈全部是劳动农民,解放前一家五个人,只有一张三脚床,一床盖过三代的旧棉絮;年年种地主的田,一年到头吃不上一餐饱饭,还要出苛捐杂税。解放以后,劳感人民做了国家的主人,生活一年比一年好,你们也有条件读书。这是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
在劳动中培养革命后代 革命后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