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石兽和追亡羊中的哲理 石兽
编者的话:聪慧这个字眼,令人神往。年轻人,谁不期望自己聪慧起来?有些人认为,聪慧就是天资聪明,或熟谙雕虫小技的小聪慧。其实,聪慧有着愈加丰富深刻的含义。比如,分析问题透彻明晰,遇事善出良策;有较强的预见能力;坚定、乐观,对新事物敏感;学习和工作的方法适当;善于和同志相处共事……这些不全部是探索真理、追求上进的青年所渴望的聪慧吗?
怎样才能使自己更聪慧呢?通向聪慧的路径是多方面的。我们愿从学习理论和聪慧的关系这方面,同青年好友一起讨论。从本期起,我们开辟《愿你更聪慧》这个栏目。
清代著名学者纪昀在她的《阅微草堂笔记》中,讲了这么一个小说:
河北沧州有一座临河的寺庙,山门坍毁了,门前的一对石兽也掉入河中。十几年后,寺僧重修山门,去打捞这对石兽。先在石兽淹没的河底捞,没有捞到,又顺着河边往下游捞,直到十几里的地方,还是不见下落。
这时,有个住在庙里的讲学家说,沉重的石兽是不会象轻浮的木头那样随波逐流的,它掉到河底松软的沙土上,就会陷落下去,而且会越陷越深。在河底的表层找不到石兽,是因为它陷得太深了。不过,大家按她的指点往深处挖,仍无踪迹。
以后,一位老河工提出应该到河的上游去找那两头石兽。大家照她的意思去找,果然把石兽捞了上来。众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纷纷向她讨教,老人说道:石兽落到河底,流水冲不动它,而那股冲击石兽的水流,回转来会冲走部分泥沙,日积月累,在石兽迎着水流的那一面的河底,就会被冲出一个坎洞来,越冲越大,石兽失去平衡,就会一个筋斗翻进坎洞。接着,水流又在上面冲出一个新的坎洞,石兽也就再翻转一次。久而久之,石兽就一步一步地被水“冲”到上游去了。听了她的分析,大家禁不住频频点首赞叹。
这是一个富于哲理的小说。石兽坠落河底,河深水浑,眼不能见,况且时隔十余年,要找到它们,仅靠直觉是做不到的,需要大家用脑子去想,去琢磨、思索,依据看得见的、已知的东西,推及到看不见的、未知的东西。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分析。寺僧、讲学家和老河工,即使全部对这个问题作了分析,不过因为她们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不一样,结果也就大不一样。
在坠河点打捞,无非是想到石兽沉重,无人搬移的话自然还在原地了。这是一个对待事物孤立的、静止的见解。世上万事万物全部在运动、发展、改变着,水流波涌,不舍昼夜,十多个寒暑过去了,事情当然已经起了极大的改变。而在下游寻求,即使考虑到了水的流动可能对石兽发生作用,但到底是怎样一个作用;除石兽本身的重量、形状及流动着的河水之外,还有哪些原因可能产生影响?诸如这类的问题被忽略了。这是以片面的眼光看待相互联络着的事物,当然看不出事物的原来面目,结果是劳而无功。
讲学家分析了石、水、沙三者的特点,从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然而,她的这种分析却是笼统的而不是详细的,是表面的而不是深入的。石、水、沙各有其通常的特点是事实,但这些特点表现在石兽落水这一特定事例上,会展现出什么情况?她没有作深一层的研究,结果同寺僧一样仍无所获。
老河工的分析才是有根有据、令人信服的。石兽、沙底、流水、时间,诸原因结合到一块儿,出现了既不顺流而下,又不原地下陷,反倒逆流而上的奇异现象。没有全方面而深入的分析,只靠一套想当然的所谓“常理”,是绝然不敢下这个断语的。
小说源于生活。
寻石兽和追亡羊中的哲理 石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