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礼仪随笔 [文明随笔]
城市之纬 撰文/范亚昆 庄子说,人所能用到的只是立足之地。在她那个时代,人在大地上徜徉,得到了立足之地的同时,也得到了根基之感。当代城市则相反。城市提供的不但仅是一个立足之地,还提供了一个宽泛的舞台,和很多不一样层面的成长空间。作为代价,人也失去了很多,比如,根基感。
“适合居住的城市”,是个反思式的命题――显然期望有这么一个平衡点,存在于得失之间,而且是个能够抵达的目标。联合国人居署曾评定中国的很多城市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包含威海、大连、青岛、成全部、珠海、三亚、厦门、石河子等。中国也曾做过这类推选,结果却大相径庭:宜居城市首推上海、北京,以后才有青岛、厦门等。环境和发展,两种评定的标准显然不一样。
不论怎样,这个命题和标准,全部更像源自一个旁观者、行走者,而非居住者。就像人能够评价鱼缸中水的清浊,鱼或许比人还明白,但它不能离开那缸水。每个人全部会对自己的城市有很多埋怨,即使身在那些被评出的“宜居城市”中。而爱上一座城市也可能有这么那样的理由,即使是在一个污染严重、拥挤不堪的“不宜居城市”。
假如用经纬度来定位每个人心目中的“宜居城市”,环境和发展,这个几乎众口一词的标准,只是一根纵向的经线。而决定其高低的纬线,我想用一个模糊的词――神情。一座城市的神情,只有阅读它的人才能领会。
当一座城的神情给人一个归属感时,它可能表现为一个熟悉的方言圈、一个习惯的建筑样式或饮食方法、一个所追求的生活节奏……或什么全部不表现,仅仅因为你生长于斯。因为熟悉,这座城的神情所说出的意义,能够轻易被你破译。一位写北京的作家曾甚为得意地写道:“据一位建筑学家考证:天坛,是拟天的;悉尼歌剧院,是拟海的;科威特之塔,是拟月的;芝加哥西尔斯大楼,是拟山的;四合院儿呢?听说从布局上模拟了大家牵儿携女的家庭序列……”那些天海月山,也仅是象形;而这“家庭序列”的说法,没有生活或文化经验的人,恐怕极难
文明礼仪随笔 [文明随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