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汪曾祺:平常茶话.docx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汪曾祺:平常茶话

  我对茶实在是个外行。茶是喝的,而且喝得很勤,一天换三次叶子。天天起来第一件事,便是坐水,沏茶。不过毫不讲究。对茶叶不挑剔。青茶、绿茶、花茶、红茶、沱茶、乌龙茶,但有便喝。茶叶多是他人送的,喝完了一筒,再开一筒,喝完了碧螺春,第二天就能够喝蟹爪水仙。不过不管什么茶,总得是好一点的。太次的茶叶,便只好留着煮茶叶蛋。《北京人》里的江泰认为品茗只是“止渴生津利小便”,我认为还有一个功效,是:提神。《陶庵梦忆》记闵老子茶,说得神乎其神。我则有点像董日铸,认为“浓、热、满三字尽茶理”。我不喜爱喝太烫的茶,沏茶也不爱满杯。我的故乡论为客人斟茶斟酒“酒要满,茶要浅”,茶斟得太满是对客人不敬,甚至是骂人。于是就只剩下一个字:浓。我品茗是喝得很酽的。曾在机关开会,有女同志尝了我的一口茶,说是“跟药一样”。所以,写不出有关茶的文章。要写,也只是些平日常常的话。
  我读小学五年级那年暑假,我的祖父不知怎么突然高了兴,要教我读书。“穿堂”的左侧有两间空屋。里间是佛堂,挂了一幅丁云鹏画的佛像,佛的袈裟是朱红的。佛像下,是一尊乌斯藏铜佛。我的祖母天天早晚来烧一炷香。外间本是个贮藏室,房梁上挂着干菜,干的粽叶。靠墙有一缸“臭卤”,面筋、百叶、笋头、苋菜秸全部放在里面臭。临窗设一方桌,便是我的书桌。祖父天天早晨来讲《论语》一章,剩下的时间由我自己写大小字各一张。大字写《圭峰碑》,小字写《闲邪公家传》,全部是祖父从她的藏帖里拿来给我的。隔日作文一篇。还不是正式的八股,是一个叫做“义”的文体,只是解释《论语》的内容。题目是祖父出的。我共做了多少篇“义”,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有一题是“孟子反不伐义”。
  祖父生活俭省,品茗却颇考究。她是喝龙井的,泡在一个深栗色的扁肚子的宜兴砂壶里,用一个细瓷小杯倒出来喝。她品茗喝得很酽,一次要放多半壶茶叶。喝得很慢,喝一口,还得回味一下。
  她看看我的字,我的“义”,有时会另拿一个杯子,让我喝一杯她的茶。真香。今后我知道龙井好喝,我的品茗浓酽,跟小时候的熏陶也有点关系。
  以后我到了外面,有时喝到龙井茶,会想起我的祖父,想起孟子反。
  我的故乡有“喝早茶”的习惯,或叫做“上茶馆”。上茶馆其实是吃点心、包子、蒸饺、烧卖、千层糕……茶自然是要喝的。在点心未端来之前,先上一碗干丝。我们那里原先没有煮干丝,只有烫干丝。干丝在一个敞口的碗里堆成塔状,临吃,堂倌把装在一个茶杯里的作料——酱油、醋、麻油浇入。喝热茶、吃干丝,一绝!
  抗日战争时期,我在昆明住了七年,几乎天天泡在茶馆。“泡茶馆”是西南联大学生特有的说法。当地人叫做“坐茶馆”,“坐”,本有消磨时间的意思,“泡”则更胜一筹。这是从北京带过去的一个字,“泡”者,长时间地沉溺其中也,和“穷泡”、“泡蘑菇”的“泡”是同一语源。联大学生在茶馆里往往一泡就是半天。干什么的全部有。聊天、看书、写文章。有一位教授在茶馆是读梵文。有一位硕士,可称泡茶馆的冠军。此人姓陆,是一怪人。她曾经徒步旅行了半个中国,读书甚多,而无所著述,不爱说话。她简直是“长”在茶馆里。早晨、下午、晚上,要一杯茶,独自坐着看书。她连漱洗用具全部放在一家茶馆里,一起来就到茶馆里洗脸刷牙。听说她以后流落在四川,穷困潦倒而死,悲夫!
  昆明茶馆里卖的全部是青茶,茶叶不分等次,泡在盖碗里

汪曾祺:平常茶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梅花书斋
  • 文件大小19 KB
  • 时间2021-03-08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