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答题技巧全攻略.doc.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高考古代诗歌答题技巧全攻略(东山二中陈贵武) 一、阅读技巧小结 1 、关注题目题目的内涵往往丰富,它可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感、题材类型等诸多重要信息。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山居”明示了诗的题材属归隐一类;“秋”点明季节;“暝”点明具体的时间。“秋”与“暝”在古人的笔下往往流淌着悲愁,如“万里悲秋常作客”、“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但“山居”那欲隐而难藏的惬意与满足就使“秋暝”的感情亮丽畅快起来了。 2 、关注首尾句(联) 首句(联)经常开篇扣题、奠定情感基调,而尾句(联)则经常会隐含或点化主题。如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首句“峨眉山月半轮秋”是对题目的具体描述和和延展, 月是秋之月, 月半轮喻人之别,秋半轮指秋未深,月与秋给人“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寒意。尾句“思君不见下渝州”是对主题的点化,君即月,月即故里和亲人,因别而思,思而不见更显其情深意切。 3 、关注表情、表意的关键词古诗词最擅长写景中之情和情中之景。情藏之于景因而含蓄,但作者经常有意无意地将景的一角撩起,让情显出山形水貌。如李煜的《浪淘沙》中的“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着一“寒”字,亡国之悲痛尽从心底泛起。古诗词最讲究的是炼字,“平字见奇, 常字见险, 陈字见新, 朴字见色”是炼字的最高境界,而“奇、险、新、色”皆因诗文炼出了情、炼出了意,字淡而味浓、文浅而情深。如温庭筠的《菩萨蛮》中的“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懒”表慵懒哀怨,“弄”表心绪不宁, “迟”表迟缓惆怅。 4 、关注意象意象即寄情藏意的物象。在经年累月的磨合之后,意与象的关系早已约定俗成。如冰雪喻忠贞高洁,杨柳寓离愁别绪,流水喻绵绵愁思,琴瑟寓切切情意……当然,诗人用意象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如子规的常意为孤寂哀愁,而在“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 不信东风唤不回。”( 王令《送春》)中, 子规却是一个对美好事物留恋、热爱和执著不懈地追求的形象。 5 、关注文题间的注释注释有对写作背景的必要交代,有对典故逸事的阐述,有对难于理解或易于误解的词语的解释,在理解时能起拨云见月的作用。如读“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离思》)时, 骤观题目即知本诗写的是离别之思, 但细看诗文却又似云遮雾盖,难明其意。于是命题者在诗后题前附加两点注释: ①此诗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 ②取次:任意,随便。注释②直言“取次”之意,使原本隐晦的诗意顿然明白晓畅;而注释①则如萤般轻掠过全诗的每一个字,使每一处暗喻都影影绰绰地明出情意,我们终于因注而释了:原来“离思”为夫妻的生离死别之思,字里行间满溢着恩爱、忠贞与怀念之情,温情脉脉、盟山誓海,感人至深。 6 、关注题干提供的信息题干多是直截了当地提出具体的问题,但有时也会在提问之前有所提示。这些提示既是对诗文的注释,也是对答题的导向。如“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节选自张九龄《感遇》)的题干是这样的:“《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请联系这句话,说一说你对‘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一句的理解。”本来初读时对“自有岁寒心”一句颇费躇踌,但《论语》之语让我们恍然顿悟:丹橘之所以经冬犹绿,并非缘于气候暖和,而是因为它具有像松柏一样耐寒的节操。 7 、关注常用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答题技巧全攻略.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lxydx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5-2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