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幼儿教育思潮的激荡和反思 思潮激荡
本文所论的“现代”,关键指1978年改革开放后至今30年这一段历史时期。为揭示现代幼儿教育思潮的改变,我们首先勾勒中国当代意义上公共幼儿教育经历和正在经历的四次变革。
第一次是1903年湖北幼儿园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小农经济社会“膝前教育”的终止,当代大工业背景下公共幼儿教育的肇始。这既是殖民主义经济和文化侵略的结果,又是当初中国进步知识分子放眼看世界变法图强的必定产物。第二次是20世纪20、30年代,以陶行知、陈鹤琴、张宗麟、张雪门等既含有深厚的国学根基,又领会了西方教育思想的先驱提议的教育运动,其中的生活教育思想等达成了空前的理论水平,开创了幼儿教育的时代辉煌。第三次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新教育建设,借助苏联教育经验,在前苏联幼教教授的指导下,中国政府自上而下地对幼儿教育进行了改革,奠定了新中国幼儿教育的理论框架和教学模式,影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第四次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世界幼儿教育理论的蓬勃发展背景下进行的中国特色幼儿教育理论体系的反思和重构。这是在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转型时期的又一次变革,本文讨论的关键正是这一时期的历史面貌。
经过以上的简单描述可知,中国幼儿教育一开始就在被动接收和主动适应中前行,这一过程是在中西方文化和幼儿教育理论的冲突中不停完成的,表现了教育的保留和更新的双重要求性。
一、在中西幼儿教育理论交汇中碰撞
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对大家的生产方法、生活方法、思维方法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新的经济基础必定引发新的上层建筑之思想意识的变革。经历了文革浩劫以后的荒凉,中国幼儿教育界重整旗鼓。伴随国门的洞开,世界五花八门的幼儿教育理论汹涌而来,令人目不暇接,对这些理论的验证和嫁接此起彼伏,实证成为此期的最大特点。
80年代一个最鲜明的印记就是提倡培养主体性和全方面性发展的“完整儿童”的教育理念。和此相关的理论,比如,皮亚杰儿童发展心理学、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美国High/Scope课程认知方案、瑞吉欧教育理念等风行大江南北。实际上,在20世纪初,“南陈北张”对于儿童的认识就已经达成了这一水准,立志培养整个的、完整的儿童,并以单元教学法、行为课程等形式落实这一思想。因为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形势和经济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解放前的有益经验被弃之不顾。当国外理论进入中国大陆的时候,幼儿教育似乎又一次从原点起步,甚至还有历史的倒退。
赵寄石先生回顾这一时期的幼儿教育认为,“部分外来的、很多人还一知半解的东西又被不加分析地全盘认可”,“这种学了又丢,丢了又学的恶性循环使幼教改革再一次走进误区”。之因此造成这种情况,原因就在于此时的幼儿教育首先还没有作好应对和消化国际流行的“优秀理论”的准备,来不及从西学传统的延续中去审阅所吸纳的理论的因果关系并给予扬弃;其次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知之不深,无法将西学纳入传统文化中定位,也无法用当代中国的理性眼光来将西学定位和对当下中国幼儿教育走向的认真研究,因此,80年代的国外幼教理论你方唱罢我登场,而中国的幼儿教育却难以形成批判的力量。后当代主义等时髦名词和热门话题很快吸引了幼儿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爱好。
二、在碰撞中沉淀和梳理现代幼教的时代专题
20世纪90年
现代幼儿教育思潮的激荡和反思 思潮激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