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略论《聊斋志异》中士子的科第情结-聊斋志异.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略论《聊斋志异》中士子的科第情结:聊斋志异

  摘要:科第情结是大家对科举考试“所产生的连续的心理状态”。其中,既包含举子对科考的向往和憎恨,也包含常人对科举的感情,详细到《聊斋志异》,又包含神仙鬼怪对科举“剪不停,理还乱的情结”了。认为科第情结必定源于科举制度,其内容根源于科举制度,不过更和举子的际遇、科场经历、个人独特个性和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相关。
  关键词:科举 科第情结 神鬼主考论 以德中举论
  科举制度自产生时起就成为士林阶层的荣身之途,这就决定了其在士子心中的地位。开科取士必定成功者寡,失败者众。成功者志得意满,失败者心灰意冷。相互心态不一样,也就流露出了不一样的丰富多采的内心世界。
  《聊斋志异》中展现士林阶层的科第情结堪称经典,不论是秀才中式,还是举子落第,其种种心态刻画得入木三分,而且生动形象,完全符和常人心态。蒲松龄因为其独特的经历,对其有批判,有讽刺,更有没有限的同情,她毫不犹豫地站到了失意者的阵线,关键刻画了屡试不中者的心态。
  士人心态一――痴
  《聊斋志异》中士人痴迷于科举是一大特色。举子们对科举“结梦成想,引领成劳”。痴迷状态表现为对自己能够中举的深信不疑,对科举功名的孜孜以求,以至于屡试屡败仍执迷不悟,更有甚者成为“为痴而痴”。《书痴》中的郎玉柱就是经典,他人痴而知其因此痴,唯有此君“非为干禄,实信书中真有金粟”,且“冀卷中丽人自至”,已经不是通常的痴了,应该是智商的问题了。封建科举制度以功名利禄为吸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统治者恐怕也惊喜,竟有如此“痴效”。
  士人善于痴,或许是因为痴真的能感动幽明吧。《阿宝》中孙子楚“痴于书,不只理家人生业”在“大比”前有些人戏弄她,用偏题七道骗她说是走后门得来的真题,“生信之,昼夜琢磨,制成七艺”。结果“七艺皆符。生以是抡魁。”不是感动了上帝,怎会有如此巧事。蒲氏编出这么一段小说,其意也是寻求屡试屡败的痴的抚慰吧。
  士人心态二――狂
  狂之为心态,通常是因为痴而不得,却又“弃”而不舍所造成。举子屡试屡败后,自谓“豁然开朗”,便以狂生自居,其中含有一部分解嘲,一部分超脱,一部分认命,更有一部分舍不掉在里头。
  《冷生》中的冷生原来“少最钝”突然“得狂易病”,今后命运改写,“哗然大笑”,“手不停草,而一艺成矣”且“文思精妙”。蒲松龄羡慕地把“大笑成文”比作“佛家顿悟”。当然,狂生中多有轻薄者,蒲松龄也没忘记堵她们的嘴,对其加以嘲讽。《仙人岛》中王黾斋“屡冠文场,心气颇高,善诮骂”,动不动就以中原才子自居,“自分功名反掌”,然而腹中却并非充实。在仙人岛上,其炫耀不成,经历了数次“凌折”以后,“再着半夕即成龟”,且最终被通知处理方法只有一个“今后不做诗,亦藏拙之一也”,她也只能大惭。
  士人心态三――励志刻苦
  举子们深知科举非儿戏,天命当然难违,但自己总要刻苦才能心安。成功是否尚不可知,但刻苦却是自己能完全把握的。《聊斋志异》中写士人苦读“刻志下闱”的情状有多个,一大部分是为了使自己显贵,图个争气,其间又分为多个情况。有为了自尊而战的,有为“她”而战的,所以也就出现了妻子督促读书进学,甚至狐仙也要求相公好好读书“为床头人吐气”的小说。
  有的士子是因为家庭遭遇严重变故,历尽磨难后才发愤图强,做出今天看似“离别昨

略论《聊斋志异》中士子的科第情结-聊斋志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