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科举取士制度.docx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科举取士制度

  浅谈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
  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时期,是中国古代经过分科考试制度来选拔官吏的一个制度,沿用一千三百多年,直至清末1905年才被废止。科举制度作为一个选拔人才的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我们要分析一个制度,首先要结合其时代背景。在科举制被使用之前,魏晋时期选拔人才采取的是九品中正制,由每州的中正官品第人物提供给朝廷作为官员任用的依据,但这一制度逐步施行以后,地方上的豪强逐步把持了品第人物的权力,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封死了寒族乃至庶族向上的通道,造成社会阶层的固化,因为在古代中国并没有像古代印度一样强烈的宗教影响,不存在这种类似种姓制度一样阶层固化的土壤,因此长久的阶层固化必定造成一部分底层人民的不满,进而造成社会动荡。其次,世家大族的势力日益壮大,魏晋时期的“王谢袁萧”,隋唐时期的“七宗五姓”,其势力已经影响到了皇权,魏晋直至唐初的政治,实质上已沦为门阀政治。隋文帝采取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于官员选拔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宣告了皇权独尊的时代的到来。
  今后,布衣百姓也能够经过苦读金榜题名,出将入相,“朝为田舍郎,暮为天子郎”,“学得文武艺,货和帝王家”,科举提供了一个平民和贵族公平竞争的机会,有一个客观的衡量人才的标准,给寒门学子开了一道龙门,让她们看到向上的可能,处理了阶层流动的问题,她们也能够经过读书来出人头地,成为帝国的较高阶层。而且,科举制度一定程度上确保了乡村士绅阶层的素质,在古代中国奉行皇权不下县的政策,士绅阶层成了县一级行政政府和广大百姓之间的一道桥梁,很多平民出身的官员告老还乡,教化乡里,维持了最基层的统治。另外,科举制度还实现了官和吏分离,地方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免,官员的权力和正当性完全依靠皇权背书,客观上加强了封建皇权。
  科举制度在其被使用的一千三百年里源源不停地提供了大批高素质的可靠人才,属于经典的“学而优则仕”,单纯从经过考试来选举人才这一个角度来说,科举制度就已经蕴含了超越时代的智慧和眼光。人类有史以来至今的社会发展中,没有一项比考试更合理更公平的选拔制度了。“有其才者,糜捐于瓮牖绳枢,无其才者,讵系于王公子孙”。不论家世出身高低,以才学为标准公平竞争。这是一项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创造。在没有建立当代化国家治理结构的时代,以人治为关键的政治,官员的素质就成了政治是否清明的关键原因。科举制的目标是选拔政治人才或从政人才来进行国家治理,就这一点来看,应该说科举制的目标是基础上达成了。仅以北宋为例,据《宋史·宰辅表》及相关列传统计,北宋92名宰相中科举出身者达83人,占总数的90%;在176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科举出身者达162,占总数的92%。历朝进士出身者在高官或清要官中所占的百分比较大,连金朝亦然“旧制:,监察御史凡八员,汉人四员皆进士,而女直四员则文资右职参注。守贞曰:`监察乃清要之职,流品自异,俱宜一体纯用进士。”元代即使是一个科举相对较为低落的朝代,但在恢复科举取士后,进士官至显宦者也约有一百
  五十一名,进士群体在元代晚期的政治舞台上也占有主要的地位。到了明代,科举出身者在官僚政治中的影响深入加强,到明中叶以后,出现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南北礼部尚书、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的情况。通

科举取士制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业精于勤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21-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