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另一面-英国浪漫主义诗人.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另一面|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在相当长时间里学界普遍认为,对于法国大革命,英国浪漫主义作家“有的支持”,“有的先支持、后反对”。但应注意的是,不论是第一代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赛,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还是英国前浪漫主义诗人布莱克,全部曾对法国革命引发的暴力和战争心存戒惧并有所反思和警惕,她们的诗中有反对暴力和战争、拥护和平的调子。还应注意的是,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并非以后对法国革命本身在态度上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只是因为法国革命以后被独裁者盗取了胜利果实而偏离了革命的初衷,给法兰西,以后也给欧洲带来了血雨腥风,诗大家找不到出路而理想幻灭才转到自然中寻求创作素材,而且尽管她们后期执著于自然诗创作,但仍关注暴力和战争。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对暴力革命和战争充满忧虑和警觉,恰恰表明她们对普罗众生的深切同情和浓重的人文关心,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和平号手的作用。
  长久以来,布莱克一直被认为是在思想上含有浓重革命意识的诗人:“对于法国革命,布莱克不止是通常地赞成,而是热烈地拥护。用行动,也用作品。”但布莱克绝非是失去理智的革命狂热分子,她有着清醒的头脑,极具预见性地指出了革命可能带来的破坏性后果。布莱克的绘画诗《伦敦》表示了诗人对暴力革命的深切忧虑。诗人将对革命暴力的不安和关切隐在画中。画面的右侧一位青年俯身点起了熊熊烈火,黄红色的饰边从下侧蜿蜒而上,像一条火龙自左侧上蹿,火舌舔舐着“London”这个词,而火舌的上方是一位白发苍苍拄着拐杖的老人,一个小男孩正搀扶着老人,在她的前面引路。诗文用红色写就,黄色、红色和烟黑色点染在诗文间。这位年轻人是被压迫的穷苦百姓的代表,她点燃了革命的火种,黄红色的火舌,黑色的烟雾包围了伦敦城,要烧毁这万恶的旧世界。但从老人和孩子脚下上蹿的火舌和浓烟无疑警示革命的怒火可能造成的伤害。不过,革命的烈焰在摧毁旧世界的同时也会祸及无辜百姓,而这正是布莱克最为担忧也是她期望革命要力争避免的。
  有评论认为,长诗《法国革命》以起义武装未攻占巴士底狱,撤离巴黎收尾,这是布莱克对法忆有误所致。《法国革命》创作于法国革命早期,当初还没有进攻巴士底狱。因为英国政府在法国革命时期对出版物实施严格的稽查制度,这部已完成的诗集直到1791年在修改后才刊印。1789年7月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几乎是当初欧洲人所尽知的,更何况布莱克十分关注法国革命,可为何她明知诗作不符合历史事实却不予更正?细读长诗《法国革命》,不难发觉其中的奥秘。《法国革命》并非是纯历史性的诗作,而是充满历史想象的预警性诗篇。该诗设定的时间并非过去,而是未来的某个时刻。诗中不停反复着代表革命怒火的词语,如“火红的”“深红的”“火焰”‘燃烧”,更有代表血腥、残酷、痛苦和灾难的词语,如“鲜血”“流血”“染红”“恐怖”“哭泣”“流泪”“叫喊”“废墟”。正因为布莱克对革命暴力充满忧虑,才不忍在诗的结尾处展现历史上血腥残忍的厮杀场面,于是,《法息争端收了笔,从而使这首长诗即使有历史叙事的成份,却有着戏剧化的、有悖于历史真实的浪漫主义色彩,它不但让我们认识到布莱克对暴力的敏锐洞察和警觉,也体味到诗人对和平的热情呼叫和殷切期许。
  布莱克对革命暴力的忧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另一面-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读书之乐
  • 文件大小18 KB
  • 时间2021-03-09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