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类旁通 [吃透一本 触类旁通]
xx同志: 我是去年的高中毕业生,没有考上大学,现在正在家复习,想系统地掌握好基础知识,准备今年再考。一年来,我买了很多复习资料,有北京的、上海的、福建的。最近,不知母亲又从哪儿弄来部分国外编写的书本和考题。望着这么多的材料,我真有点发愁。看着这本,惦着那本。东翻翻、西翻翻,哪本全部以为好,不过太多了,怎么看得过来?xx同志,请你们介绍点方法,到底怎样使用这些复
苏平同学:
你来信提的问题,在很多准备高考的同学和在职青年中也存在着。她们手头的复习资料也是一摞一摞的,有的同学已经抱着这些资料开始了“题海战术”,以至把书本全部扔到一边了。多看些复习资料,并不是坏事,问题在于同一类的资料到底怎样使用?
我想起一位颇有名气的科学工作者,她曾专门谈过这类问题。她讲,自己开始学习的时候,也曾同时找来好几本书。先看一本,碰到困难,又换一本,结果没有一本读完,弄得一知半解,残缺不全。以后,她总结了经验,在学习一门新知识的时候,先请有经验的长辈介绍相关书籍的情况,推荐一本很好的书,随即她把这本书看懂吃透,对其它资料中有特色的章节,选出来看看就行了。这就叫:吃透一本,触类旁通。其效果往往能够事半功倍。
所谓“吃透一本”,就是经过精读一本,抓住相关学科的关键内容及其内在联络。同一学科的几本书也好,复习资料也好,基础内容差不到哪去,无非是那么多个公式,多个定理,几条标准,几个方法,主要的是掌握它们的来龙去脉和相互关系。不过,每本书的作者,每本资料的编者,她们在编写时,全部有自己的处理问题的思想、体系和方法。为此,就要找准一本,逐章、逐节、逐句地抠懂,不但要把分散在各个章节中的关键点全部找到,而且还要掌握住作者和编者的正确的思绪和叙述、处理问题的方法,化繁为简,化多为少,这么就靠近“吃透”了,亦就是书中的知识体系基础上被你掌握住了。有些学生已经学会了这套本事。厚厚的一本物理书,她们能在一张不大的纸上用几个表格,几组公式就把全部内容概括出来了,碰到问题时,利用就比较自如。宋朝有名的学者朱熹把这个过程形象地比方为,“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一旦抓住精髓,知识还会跑吗?相反,假如东看一本,西看一本,势必难以搞清知识的内在联络,甚至弄得支离破碎丢三拉四。看上去这是个方法问题,实际上是个进行自学的基础能力问题。在学习中,学会了解、综合、分析的能力实在是太主要了。尤其是对于你们已经毕业的同学来说,不管是升入高等学校,还是参与工作,这全部是起码的基础功啊!
所谓“触类旁通”,就是用对一本书中“吃透”的基础概念,和同类的资料相
触类旁通 [吃透一本 触类旁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